曾经“一票难求”的学术会议资助名额,不像以前那样"吃香"了;有高校教授发文指出,现在一些学校出现了青年学者参加学术会议热情降温的现象,以往需“精打细算”的会议预算,有时“花不出去”。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学术会议“学术味”持续淡化的原因。
有高校老师坦言:国内某些学术会议中,“大咖一言堂”已成常态,即便在高规格学术报告现场,年轻学者也多选择沉默旁观;更有青年教师直言,部分学术活动全程无提问、无讨论环节,自始至终未形成有效交流。随之而来的,是学界对学术会议“表演化”“跑偏化”“流程化”的质疑声。
学术会议的灵魂始终是“学术交流”,这一点在科技发展史上有诸多印证。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与玻尔围绕量子力学展开的世纪大辩论,直接推动了量子力学体系的完善,成为此后物理学发展的“风向标”。若学术会议仅停留在“表演式”流程,缺乏真正的观点交锋,学术交流的意义便会逐渐流失。
形式主义对学术生态有诸多危害。首先,严重阻碍学术创新。没有思想的碰撞与观点的辩论,难以激发突破性的研究思路,年轻学者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更会被“沉默”的氛围抑制,导致学术研究陷入“重复跟风”的困境。其二,滋生学术功利化与“圈子文化”。部分学者参会的核心目的从“交流学术”异化为“拉关系、混脸熟”,将会议当作积累人脉的工具,而非探讨科研的平台。更值得警惕的是,学术会议的形式主义,容易成为学术骗子产生的“温床”。近期多起“冒牌教授”“假院士”现身各类学术活动的新闻,便是最直接的警示:当会议重心从“学术讨论”转向“论资排辈”,对参会者的学术身份、研究能力缺乏实质性审查,那些套着“权威光环”的伪学者,便有机会堂而皇之地站上学术舞台,动摇学术圈的诚信根基。
要让学术会议回归“学术交流”本质,会议组织者应将内容质量置于首位,合理设计议程:减少冗长的“表扬式致辞”,增加自由讨论、圆桌对话等环节,明确鼓励年轻学者、基层研究者发言。有学者发文呼吁,思想交锋火花四溅、观点碰撞棋逢对手,这才是学术会议应有的场景;在与“大咖”合影之外,能让学者们真正珍视的,应该是分享真实研究进展、提出尖锐问题。只有这样,学术会议才能成为科研创新的“跳板”,真正为学术进步与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