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熙攘的展区里,中国联通“聚数赋用”板块前聚集了不少驻足的人群。大屏幕上,智慧城市、文旅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画面流转闪烁,光影之间,很少有人察觉到——这些看似远离泥土的数字技术,正无声地连接着贵州的田野、山间和村庄。
数据如溪流般淌进梯田,云网似血脉贯通乡野,智能技术正轻轻叩响一扇扇农家的门。农业更强了,村庄更美了,村民更富了——这一切,正悄然成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背后最温暖的现实。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数字与乡土之间的深情对望。中国联通以“云网数智”为笔墨,在乡村振兴的长卷中,一笔一画写下踏实而充满温度的注脚。
2025年数博会中国联通展区
平台夯基,数字乡村绘新图
“联通数村”的“1+4”应用体系(数村大屏 + 智慧党建、数字治理、数字农业、惠农服务)虽已熟知,却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2025年,该平台已深度服务全国超26万村、2600万村民,助力村民实现“云上”生产、“网上”销售、“线上”生活,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
数字治理领域,联通数字乡村平台以“平台 + 云网 + 应用”模式运营,在贵州行政村覆盖率达80%,覆盖20.9万户。依托具备国标对接与定制拓展能力的联通看家视频云平台,平台还融入“平安黔哨”建设,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筑牢根基。
智慧赋能,蕉业焕发新生机
册亨县糯米蕉产业借数字技术焕发新生。糯米蕉大数据平台与物联网监测系统落地,让种植户实时掌握土壤湿度、光照、温度等关键数据;蕉林微型气象站监测土壤微量元素、酸碱度等指标,数据经云计算分析后生成科学农事方案,优化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
数字化改造让糯米蕉每亩增产600-1000斤、增收900-1500元。针对传统种植“分散、管盲、品差、售难”问题,糯米蕉产业一体化交易平台构建起全周期服务体系,覆盖选苗、育苗、生长、采摘、销售各环节。平台年均交易量2.4万吨,在大数据带动下产销量提升30%,带动90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超万元。
册亨县糯米蕉大数据平台
融智聚变,赋能产业万象新
中国联通坚持从产业链视角谋划布局乡村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开发,精准延链补链强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农村多元价值,推动产业发展更多更好惠及群众。
运用“5G专网+云+标识”方案助力山王果刺梨厂数字化转型,产线升级后实现了农户无感结算、升级自主运行、产品销售到产区的精准溯源,推动产能实现5倍跃升,被省大数据局评选为“贵州省5G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同时通过该项目的示范推广,进一步带动了初好、刺梨王、成有王记、阿西里西、中垦薯业等20余家贵州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遵义市推进的辣椒溯源服务项目,打通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据管理链路,显著提升了辣椒质量安全水平和消费者信任度,为产业效益注入新动力。凤冈智慧水务项目完成全县乡镇传统水表智能化升级,全面增强了农村水务管理的运营与决策能力。安顺市猴场镇通过“智慧药园+绿色加工+农旅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跃升,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开辟致富新路径。
黔南州都匀毛尖集团5G数智融合平台全面覆盖种植、生产、质量、仓储、营销各环节,实现茶园治理标准化、生产管理智能化、业财一体全面化及种植生产透明化。黔东南州黎平县依托“基座复用+本地定制”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不仅破解治理难题,更激活经济活力,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持续的建设范例。
都匀毛尖5G数智融合平台项目启动会
多域协同,沃野迎来数字春
在清镇市观游村推进的数字红村项目,作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通过数字技术与红色资源深度融合,构建了“数字红村”创新模式,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为红色乡村振兴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数字翁井项目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融合大数据、物联网、GIS、AR/VR、区块链等多种技术,打造全域AI数字底座和重点数字场景,提升旅游与购物体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走出联通展区,屏幕上的光影依旧流转,数字世界的浪潮奔涌未息。然而当我们转身回望,那些隐藏在代码背后的村庄、稻田、加工车间与文旅基地,正因为技术的涓涓汇入,而发生着真实的改变。
也许,真正的“数博”从来不止于展台之前的绚烂,更在于它能否在屏幕之外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千千万万从未踏入会场的人,也一样能触摸到这个数字时代传递而来的温度与可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顾启明
编辑 王涛
二审 高松
三审 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