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固态电池系列深度一:产业化浪潮将至,设备领域布局正当时
报告共计:29页
《固态电池系列深度一:产业化浪潮将至,设备领域布局正当时.pdf》由东北证券出品,聚焦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及设备领域机遇,核心涵盖固态电池技术优势、海内外产业化布局、下游应用场景、核心工艺与设备升级等维度。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液及隔膜,相较液态电池优势显著,能量密度上限达500Wh/kg以上(比亚迪实测已达400Wh/kg,液态电池约300Wh/kg),循环寿命8000-10000次(液态电池1500-2000次),工作温域覆盖-40℃至150℃,且消除电解液易燃风险,安全性大幅提升。其电解质主流路线分四类:氧化物(离子电导率高、热稳定性好,需解决界面接触问题)、硫化物(离子电导率接近传统电解液,可塑性强但易水解)、聚合物(柔韧性好、成本低,室温离子电导率低)、卤化物(高压稳定性优,与锂金属界面兼容性差),当前半固态电池(保留5%-20%液态电解液)因兼容80%以上传统设备,成为短期折中方案,全固态电池仍需突破界面阻抗、材料工艺等瓶颈。海内外加速推进产业化,日本通过产学研联合布局硫化物路线,丰田、松下计划2030年量产;韩国三星SDI、LG目标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美国初创企业如Solid Power、QuantumScape通过融资推进技术落地;国内政策持续加码,《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明确技术标准,宁德时代、比亚迪、卫蓝新能源等厂商将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锁定2027-2030年,能量密度目标多为400Wh/kg以上。下游应用中,无人机、机器人、航天等对成本不敏感且高能量密度需求场景率先导入,2030年消费电子领域渗透率预计达12%,后续逐步拓展至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工艺上,干法电极因无溶剂使用、成本降低15%、生产效率提升16.2%-21.4%,成为主流方向,带动前中段设备升级,前段新增强力混合机、纤维化设备、高精度干法辊压机(压实密度误差≤±0.02g/cm³),中段新增胶框印刷机、叠片机(替代卷绕机)、冷等静压机(提升界面接触),后段高压化成设备压力要求达60-80t(传统3-10t),固态电池单GWh设备投资4-6亿元,为液态电池的2-3倍,其中干法辊压机、等静压机、高压化成柜单GWh价值量较传统设备增幅显著,设备厂商如先导智能(实现全固态电池整线设备交付)、利元亨(攻克干法涂布等关键设备)、纳科诺尔(干法辊压机技术领先)等持续推动工艺落地,支撑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