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一名独居女士深夜遇高价套路开锁陷阱引发关注。
独居女子线上下单25元开锁服务
事后被要价2410元
8月16日深夜,在上海市普陀区独居的女生小慧(化名),在某线上平台下单标价25元开锁换锁服务后,两名开锁师傅以无法破解为由,将小慧家的门锁强行拆除,随后安装高价新锁,并向小慧索取费用2410元。
其中包括:锁芯580元、防撬锁体500元、把手480元、夜间服务费150元、强开300元、安装200元。根据两名师傅的报价,她用计算器加了一遍发现,总价实为2210元。
开锁师傅:标价为“25元起”,属“明码标价”
面对堪称高价的开锁费,小慧据理力争。
对此,两位开锁师傅早有准备,他们告诉小慧,相关价格早已在平台店铺的“图文详情页”有所标注,且每个价格都标注的是“某某元起”,他们是明码标价,就算警察来了也不怕。
两名开锁师傅称,锁芯和锁体均由小慧本人选择,并强调已在安装过程中告知了相关细节。当时已临近凌晨1点,疲惫且不安的小慧面对寸步不让的两人,几经沟通后,最终通过微信转账支付1800元,以换取对方离开。
事发后,小慧将自己遭遇乱收费的情况,通过多个渠道进行了投诉。
在职能部门和平台方的介入下,商家最终承认,向小慧索取高价开锁费的开锁师傅行为存在不当,并退还了小慧800元费用。
律师:存在消费欺诈嫌疑
有律师指出,根据《价格法》,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明码标价,真实准确。虽然商家称价格已在平台店铺 “图文详情页” 标注,但以“某某元起”这种模糊方式标价,且实际收费远高于初始显示的25元,属于利用模糊标价手段侵犯消费者权益,违反了明码标价应当真实准确的规定。
且利用消费者深夜独自在家的不安心理迫使其付款,符合欺诈的主观故意和客观欺骗特征,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因此商家存在消费欺诈嫌疑。
律师提醒,消费者发现被欺诈后,应第一时间与商家沟通,要求其说明收费依据,若价格不合理,要求退款或重新定价。若商家是通过线上平台提供服务,可向平台投诉,要求平台介入处理。同时可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开锁刺客”套路该治治了
25元的开锁费“华丽丽”变成了2000余元,如此天价开锁,明显违背消费常识。事实上,商家是用看似低价的预约费用诱导客户,真实的价目表则隐蔽地“藏”在图文详情页中。上门服务后,面对消费者的据理力争,师傅便会以“明码标价”为由漫天要价。这种忽悠套路,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消费者长期以来面临的困境。
开锁一事本应基于公平、真实的原则开展,如若价格谈不拢,也大可以终止交易。但开锁商家却通过“25元起”的模糊标价,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引诱其下单。在完成服务、木已成舟之后,又狮子大开口。这种做法明显有违公平议价的原则,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
模糊定价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为维修人员提供了说辞。在该事件中,两名师傅以“明码标价”为由赫然要挟,不仅给孤身一人的消费者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也在客观上给消费者维权造成了阻碍。面对这种情形,不少消费者无可奈何,只能被迫埋单。
从法律层面来看,这种模糊定价行为早已触碰法律红线。我国价格法明确规定: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与其进行交易,属于不正当价格行为。该商家的价格表述具有明显的误导性与模糊性,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
事实上,这种隐瞒关键信息,先模糊诱导、再图穷匕见以高价背刺消费者的“刺客”事件,近年来并不罕见。“刺客”们通常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专业认知不足,通过隐瞒、误导或强制手段,引导消费者支付远高于预期的费用,本质上是一种隐蔽性价格欺诈。
令人欣慰的是,此事件中,消费者在职能部门和平台的介入下,最终捍卫了自己的权益,该商家已退还消费者800元费用。然而对于此类乱象,还需有更严格、细化的监管规范。监管部门应督促开锁行业制定清晰的收费标准,有关行业组织也不妨多向公众普及合理的价格区间。平台也应压实审核与管理责任,承担起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义务,确保其具备公安机关备案和营业执照等合法资质;对于多次被投诉且确实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商户进行清退,并建立“黑名单”制度,防止其“换壳”入驻。
“开锁刺客”不该成为消费者永远的痛。对于天价开锁乱象,各方还需合力惩治,共同维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来 源丨央视网综合上海新闻广播、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