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关于AI基础设施(AI Infra)的讨论正日益升温,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近期,DeepSeek V3.1的发布以及适配下一代国产芯片的消息,使得寒武纪的市值预估大幅上调。同时,百度昆仑芯在中国移动集采项目中中标十亿级订单,进一步提升了业界对AI基础软硬件的期待。
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反映出AI Infra在AI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为何AI Infra突然成为业界热词?如何实现符合产业期待的AI基础设施?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提到AI Infra,不禁让人联想到《变形金刚》中的擎天柱。这一经典角色不仅拥有强悍的外表和战斗力,更象征着坚实可靠的精神内核。在AI时代,我们同样需要这样一座擎天柱,来支撑AI模型的不断突破。
8月28日,2025百度云智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全面升级的百舸5.0,或许正是这样一座AI时代的擎天柱。AI Infra,作为部署、运行、管理和优化AI模型的软硬件体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过去,业界对AI Infra的关注更多集中在支撑大模型训练推理的基础功能上。随着大模型与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以及模型调用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的价值逐渐得到重新认识。
以DeepSeek为例,虽然它可以在多个平台应用,但不同平台间的体验效果却大相径庭。流畅性、推理时长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用户对平台的选择。这正是AI Infra差异带来的竞争力差距。
在AI Infra中,AI算力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良好的算力供给不仅是模型推训的基础,更是模型效果和商业前景的决定性因素。百度智能云最新发布的百舸AI计算平台5.0,在网络、计算、推理系统以及训推一体效率上进行了全面升级,实现了跨越式的迭代,打破了AI计算的效率瓶颈。
百舸5.0的支柱作用,由三大稳固的支点构成:网络支柱、计算支柱和推理支柱。在网络方面,百舸5.0对VPC、RDMA和X-Link网络进行了全面升级,提升了模型的训推效率。在计算方面,昆仑芯超节点的推出,实现了单卡性能的大幅提升和单实例推理能力的飞跃。在推理方面,百舸5.0通过解耦、自适应和智能调度等策略,对算力、内存、网络等资源进行了极致精细化的管理和优化,实现了性能的数量级提升。
这些升级使得百舸5.0能够将大模型的计算效率提升至极致,为模型进一步打破极限、自由探索智能奥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如擎天柱支撑着汽车人团队一样,百舸5.0也在支撑着企业智能化的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百舸5.0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支撑能力。在具身智能领域,百度智能云通过百舸平台为多家重点企业提供算力支持,大幅提升了具身智能模型的开发效率。在3D内容创作领域,Vast公司通过使用百舸平台,实现了大模型训练时间的缩短和资源成本的节约,从而更快更好地开发出新一代3D大模型。
百度智能云在AI云领域的深厚积累,使得百舸5.0能够深度理解AI业务,并提供强有力的算力支撑。根据IDC发布的报告,百度智能云在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中稳居第一,这充分体现了其前瞻性和落地成果。百舸5.0作为AI时代的擎天柱,正托举着企业不断打破天花板,探索未知的智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