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网星座”1.3万颗卫星升空!轨道更低、分辨率更高,直指星链软肋
2025年8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主导的“国网星座”(GW星座)迎来关键突破:继7月27日至8月4日实现“9天三发”高密度发射后,8月17日再添新组卫星入轨,标志着这一总规划1.3万颗卫星的巨型星座正加速组网。作为我国首个空天一体6G互联网计划,国网星座凭借更低轨道、更高分辨率的技术优势,直指星链(Starlink)的核心软肋,有望重塑全球卫星互联网竞争格局。
一、1.3万颗卫星组网:中国版“星链”加速崛起
国网星座由中国星网于2020年9月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申请,计划分GW-A59(6080颗,轨道高度500km以下)和GW-A2(6912颗,轨道高度1145km)两个子星座,采用高低轨协同布局。截至2025年8月,已通过7次批量发射完成56颗卫星部署,其中2025年7月至8月的3次发射创下中国低轨星座组网新纪录。
与星链的单层密集组网不同,国网星座的双层轨道设计不仅能规避轨道资源竞争,还能通过高低轨互补提升覆盖效率。根据规划,2029年底前将发射约1300颗卫星,2035年完成全部1.3万颗部署,目标覆盖全球偏远地区、海洋、航空航天等通信盲区。
二、轨道与分辨率优势:直击星链“痛点”
1. 更低轨道:时延更短,通信更稳
星链核心部署在550公里近地轨道,而国网星座的GW-A59子星座轨道高度更低(500km以下)。更低的轨道意味着信号传输时延更短(理论上可压缩至15-100毫秒),能更好满足实时交互需求(如远程医疗、自动驾驶),同时降低信号衰减,提升通信稳定性。
2. 更高分辨率:监测与服务更精准
国网星座搭载多载荷技术(如光学遥感、合成孔径雷达),可见光影像分辨率达0.3米,雷达影像分辨率达0.5米,远超星链的通信功能。这使其不仅能提供宽带通信、互联网接入,还能实现高精度地质灾害监测(如林草山火、地表形变)、输电线路隐患识别等,应用场景更丰富。
三、技术突破与战略意义:从追赶者到规则参与者
1. 技术创新:太赫兹通信与星间链路升级
国网星座试验数据显示,搭载太赫兹通信载荷的“中国移动01星”已实现每秒206Gbps的极速传输,远超星链的100Gbps速率,为6G空天一体化组网奠定基础。同时,卫星采用激光星间链路技术,提升数据传输效率,降低对地面基站的依赖。
2. 战略价值:争夺太空资源与数字主权
近地轨道资源有限,ITU对卫星频轨资源采取“先占先得”规则。国网星座的加速部署不仅能锁定我国申报的频率和轨道资源,还能在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与星链形成竞争,提升我国在太空治理中的话语权。此外,其抗灾能力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也为国家战略安全提供支撑。
四、挑战与机遇:全球卫星互联网竞争进入新阶段
尽管国网星座进展迅速,但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需建立高频次、低成本发射能力(年均数百至上千颗卫星);二是推动卫星制造从定制化转向批量化;三是统筹国内多星座资源,避免内耗。不过,我国完备的航天产业链、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如长征五号乙),以及政策支持(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应对挑战提供了基础。
未来,国网星座与星链的竞争将不仅是卫星数量的比拼,更是技术代际、应用场景和市场份额的全面较量。随着中国加速部署1.3万颗卫星,全球卫星互联网格局正悄然改变,而这场竞争的最终赢家,将属于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应用和用户体验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