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游客投诉鲁迅抽烟墙画会误导青少年”一事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
8月25日晚,绍兴鲁迅纪念馆官方发文回应:绍兴鲁迅故里是鲁迅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景墙落成至今已有22年之久,是鲁迅故里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来绍兴的重要打卡地。鲁迅故里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绍兴鲁迅纪念馆官方发文回应。图/绍兴鲁迅纪念馆。
同日,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表示,当代教育缺少逻辑教育,看待问题时,事实有利于自己就强调事实,法律政策有利于自己就强调法律政策,逻辑与自己的结论有悖论就忽视逻辑,往往只关注结果,忽视时代发展、变动等因素。比如把“禁烟”套在鲁迅身上,用现在的眼光看待、否认历史来支撑自己的禁烟观点,看似说法“高大上”,实则没有用历史观、逻辑观看待问题。
朱巍补充,若舆论场肆意发酵,当下看似荒谬的观点,日后可能成为大众公开认可的认知,这将给社会带来危险。他提出,应尊重多元、宽容,重视逻辑与理性,而不是过度强调公共利益和道德。“公共利益用不好,实际是公共利益受到最大的损害。”
【1】多方回应游客投诉鲁迅抽烟墙画会“误导青少年”
据上游新闻8月24日报道,游客孙女士于8月22日向“浙里办”提交投诉,认为鲁迅纪念馆的鲁迅抽烟墙画存在不妥之处。其指出原画是鲁迅于家中抽烟,墙画去除背景后,有引导人们在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同时也可能误导青少年。她建议把鲁迅抽烟的画面更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
孙女士在采访中称,自己是一名控烟志愿者,之所以这次投诉鲁迅纪念馆的墙画,是8月20日看到了一个帖子。据她回忆:“当时社交平台推给了我一篇在鲁迅吸烟版画前女生双手交叉的禁烟图,我才知道有这么大一幅室外广告版吸烟图。”对此,记者致电了绍兴鲁迅纪念馆,该馆工作人员回复,已经在处理。
鲁迅抽烟墙画。图/绍兴鲁迅纪念馆
这一报道迅速引发网友关注,有网友表示,“鲁迅先生吸烟的墙画,反映的是真正的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状态,且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不存在误导青少年。”还有网友留言称,“现在的投诉成本太低了”“是不是太过于小题大做了?”
另据潇湘晨报8月25日报道,绍兴市文旅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都表示这是历史的客观现实,而且也是绍兴鲁迅故里旅游的一张名片,要求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投诉盲目做出决策。”其表示,大家的意见一致要求不需要修改,文旅局也会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投诉而盲目更换,“是否修改目前还没有通知,会在全面统筹后再做出决策。”
与此同时,诸多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也纷纷发声。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尚重生认为,鲁迅先生吸烟的形象广泛存在于历史照片中,墙画只是如实还原其生活状态,将其与“误导青少年”相联系属于反应过度。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卓光平在采访时表示,自己研究鲁迅已将近20年,对于网上讨论,他认为鲁迅有横眉冷对的一面,也有接近普通人生活的一面。鲁迅日常生活中喜欢抽烟、经常陷入思考的形象,也可以展示出他的真实面貌,“我们不应该把鲁迅的形象单一化、片面化”。
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人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我对敢于提出自己意见的人是尊重的。”至于墙画要不要修改则是另一回事,“我个人觉得一笑了之即可,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把尺子。我们应该做的是铭记历史、尊重历史。”
8月25日晚,绍兴鲁迅纪念馆官方发文回应关于“鲁迅故里景墙画面误导青少年”一事称,有百余位热心人士通过“12345市长热线”及咨询电话联系景区,要求景区坚持尊重历史,不要因为个别人的观点修改相关画面。
文章详细表述:“绍兴鲁迅故里是鲁迅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2002年鲁迅故里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启动,2003年竣工,建成后的鲁迅故里包含鲁迅祖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风情园、纪念馆,入口处设置鲁迅故里标志性景观即鲁迅故里景墙。景墙落成至今已有22年之久,是鲁迅故里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来绍兴的重要打卡地。鲁迅故里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2】近期多起投诉举报帖陷“网友群嘲”
值得注意的是,在“鲁迅故里吸烟墙面误导青少年”的舆论争议初期,投诉游客是以“倡导禁烟”“避免误导青少年”为出发点,从维护公共权益的角度提出诉求。但随着讨论被进一步关注,舆论风向发生转变,社交平台上出现对该投诉的群嘲声音。
事实上,梳理近期社交平台上的多起投诉帖发现,这并非个例。有帖子先以“为公共利益发声”“维护规则正义”作为开篇立意,试图引发公众共鸣,然而在具体陈述诉求、还原事件细节后,这些投诉往往未能获得预期中的舆论支持,反而陷入引发网友争议的境地。
有网友举报江西丰城人民医院耳鼻喉医生乱收费。图/问政江西
7月25日,有网友于“问政江西”平台举报江西丰城人民医院耳鼻喉医生乱收费。其指控患者做手术期间被要求私人支付5000元专家费,不计入住院费用,且术后被强迫请客吃饭。对此,丰城市卫健委在7月30日的回复称,此次被指控的“飞刀”并不违规,收费为患者自愿承担的外请专家费,术后费用也是家属自愿承担,请客吃饭为自愿。
卫健委的回复也表示,外请专家是解决患者就医的便民举措,也是很多基层医院的通行做法,目的是减少患者及其家属市外就医和陪护的费用和困难,且能让基层患者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而这次手术前,主治医师与患者家属进行了充分沟通,并征得了患者家属同意后才联系外请专家来院会诊做手术。
随后,当地卫健委这一回应迅速引发了较多关注,有业界人士表示“卫健委终于站在了医生这边”。也有媒体表示,这一回应并未偏袒患者一方,而是为医院与医生撑腰,是不助长“谁投诉谁有理”之风的做法。
据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8月10日,福建龙岩一名自称单亲妈妈的女子,独自带4个孩子坐高铁回娘家探亲,其中两名儿童年龄在6周岁以下,两名在6周岁以上。她上车后主动提出为两名年满6周岁的孩子补票,但列车工作人员依据铁路规定,每一名持票成年人旅客仅可免费携带一名未满6周岁且不单独占用席位的儿童乘车,并指出还需为另外一名未满6周岁的儿童补票,共计需补3张儿童票。
女子认为该规定太过冰冷,甚至觉得其与国家鼓励生育政策相悖,拒绝补票并和工作人员发生冲突。事后她发视频向相关部门要说法,却引来了不少网友的不解和批评。很多网友称其是“无理取闹”,表示“补三个孩子的票不应该吗”“若带多少孩子都能免票,幼儿园老师岂不是能买一张票带全班学生旅游”等。
8月16日,一名IP地址在福建的网友发帖称,8月6日在无锡站夜间近22时欲乘D1667,夜间无锡站内旅客稀少,乘客从7A检票口扶梯下至站台后,既无工作人员引导,又因临近车道列车进站的强光干扰,误判轨道情况失足摔入轨道坑,导致头部、四肢多处受伤,其中两处骨折需手术,需卧床3个月。同时,其在帖子表示,若个人的痛苦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也算这次事故唯一的意义。
然而,这一“消除安全隐患”为初衷的帖子并未获得多数网友支持。在评论区,多数网友跟帖称乘客缺乏基本的安全乘车概念,“看见车进站不应该站着不动吗?”还有网友怀疑,“是不是光看手机了没注意?”尽管当事人在评论区自述“没有用手机,不会喝酒,查看过了监控视频,站台无其他人”,但仍引发网友的持续讨论。
【3】专家:公共利益用不好,实际是公共利益受到最大的损害
8月25日晚,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表示,近期多起争议性话题或与以下几点相关:一是现在儿童教育缺少逻辑教育。看待问题时,事实有利于自己就强调事实,法律政策有利于自己就强调法律政策,逻辑与自己的结论有悖论就忽视逻辑,往往只关注结果,忽视时代发展、变动等因素。
其认为,这是认知错误,也和短视频时代的“速食”特点有关,人们没有思考过程,仅看结果。比如把“有人在抽烟”的结果套在历史人物鲁迅身上,用现在的眼光看待、否认以前的事来支撑自己的禁烟观点,看似说法“高大上”,实则没有用历史观、逻辑观看待问题。
二是“巨婴思维”在作祟。当前有人觉得只要自己受了损害,就一定有人要负责,没人负责就是不公平,秉持“受害人无罪论”,认为在一个地方受损害就必须找到责任人,找不到就像在网上发布文章,就好比哭闹一样,觉得声音大、自己是“被害者”就有理,还会得到很多人支持。类似的,比如孩子沉迷游戏,不反思自身,反而指责游戏公司等,这些都体现出自我担当能力缺失,看待世界的方法论存在问题。
三是互联网上的流量驱动。现在很多人在网上发布这类内容是为了流量,有些看似愚蠢或“反智”的行为,在网上发酵后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利益或流量。因为大家对这类内容有批判、好奇、支持等不同态度,产生观点碰撞就有了流量。一旦出现此类问题,很多自媒体、营销号会像“秃鹫”一样放大这些说法,不管立场如何,只要话题上热搜就有流量。讨论起来各方都能达到目的,发布者会得到部分人支持,更多人批评,但有了争议和话题感,平台和营销号都能获利。若执法部门、城市管理部门被舆论左右,可能会做出不当调整。
对此,朱巍表示,应包容多元的声音。“我们对待一些公众事件时,往往是零宽容的,其实被讨论的对象也是人,被讨论的这种事件也是独立的个案。有时我们对讨论对象挥舞道德大棒,但对自己却非常宽容,其实应该反过来的。在网络舆论的发酵中,我们在指责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很多不是法律角度,都是道德角度。而且这种道德都是千差万别的道德。比如用今天的价值观去衡量以前的事件等等,我认为在认知和基本教育领域是缺失的。”
朱巍补充,如今若对如实展现历史人物形象都不再宽容,这或许是社会认知多元性减少造成的。因为各种声音为了获得算法推荐,可能会采用矫枉过正、用力过猛的方式表达观点,致使很多问题被简单归结为“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在这样的背景下,宽容不复存在,对问题的看法容易上纲上线。
“如果大部分人认为只有‘上纲上线’才是对的,他们就会觉得只有‘上纲上线’才是更安全的。”朱巍称,倘若舆论场肆意发酵,当下看似荒谬的观点,日后可能成为大众公开认可的认知,这将给社会带来危险。“我们还是应该尊重多元、宽容,重视逻辑与理性,而不是过度强调公共利益和道德。公共利益用不好,实际是公共利益受到最大的损害。”
记者:李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