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别光惊叹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不止于绘画。在国家自然博物馆里,摆放着一个名叫“安卓”的人形机器人模型,来自500多年前达·芬奇的设计。
今年6月,“时空和鸣——解密达·芬奇的艺术科技与自然韵律”特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幕。展厅中的“安卓”机器人是根据达·芬奇温莎纸125r手稿的模型重建的。
根据达·芬奇设计手稿重建的“安卓”人形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据了解,手稿上绘有一个发条机器人装置图。有趣的是,图纸中人体面部正好画在装置的上方,颈部与下方的机械图精确对齐,右侧可见食道的解剖细节。据考证,该装置是一个水力推动的人形发条机器人。
当时没有方便的电能源,那“安卓”是怎么活动的?答案就藏在机器人的“肚子”里。
机器人的核心机制是:从顶部进水,驱动两个环状浮筒。下部浮筒与侧杆相连,随着水进入容器推动浮筒向上移动,迫使中央螺旋柱旋转。当水到达第二个浮筒时,触发杠杆打开阀门,使水流入另一个容器中。实际上,该机制是一个庞大项目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适用于各种发明的“水引擎”。
此外,记者还在展厅里看到达·芬奇的复原版手稿《大西洋古抄本》。手稿上布满各式机械小图,呈现了数十种滑轮与绳索传动系统,其中包含可编程的交替运动装置、传动鼓轮及衔铁机构,所有设计均与人形机器人相关,包括机械士兵、机器人乐师等。
本次特展的展品包括达·芬奇手稿设计还原实物23组、古书籍原件6组、数字修复与重建手稿74组、数字修复艺术作品4组、达·芬奇作品真迹1件。展览内容以达·芬奇的多领域创作成果为主要线索,结合自然元素,以科学视角解读其创作灵感来源。
国家自然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万士林介绍,该特展将于今年10月下旬结束,目前接待观众已超过15万人次。据悉,国家自然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地球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
2020年,北京正式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也是北京的优势资源。万士林说,“到今年年底,国家自然博物馆藏品将到达46万件。我们每年以3万件藏品的速度在增长。2029年新馆开放时,藏品或能达到60万件。”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