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接下来,我准备在怀柔科学城创办一家公司,让团队的工业CT(计算机断层成像)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需求。”在路演间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维忙着与投资人交流。
8月22日,第十届“创客中国”高端科学仪器装备及传感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在怀柔科学城落下帷幕。3个月间,来自全国36个城市的182个项目展开了激烈角逐。过程中,怀柔区打造高端科学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集聚区的系列举措,引起了不少项目负责人的兴趣,已有21个优质项目明确表达了落地意向。
参赛企业边展示边“取经”
拉曼光谱仪是分子结构研究领域的常用科学仪器,此前,这类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利用单光子探测技术,我们自主研发的拉曼光谱仪大幅压减设备噪声,原本需要10小时的成像时间,大幅缩短至1分钟。”北京昊真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李昊政在大赛上,展示了一份惊人的“成绩单”。这个年轻的团队实现了拉曼光谱仪成像速度、质量等多个指标的明显提升,设备部分指标领先于国际同类产品。
在路演过程中,作为创业新人的李昊政也取到了不少“真经”。“评委老师提出的问题都直击要害,他们关注的批量化生产、销售周期等问题,也是我们团队后续要提升的重点。”
不少团队都在参赛过程中,一边展示研发成果,一边寻找发展机会。赵维团队研发的工业CT产品,已经在多条锂电池生产线上应用,守护电池的质量安全。传统的锂电池缺陷检测手段耗时过长,行业内的通用模式是产品抽检。而早在2019年,赵维团队就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让CT对人体三维体积成像的效率提升了近两个数量级。相关技术稍加转化,设备就能“看清”锂电池的内部缺陷,实现锥束CT在线三维全检,确保每一块走下产线的锂电池都健健康康。
“工业检测场景千变万化,只有直面企业的实际需求,才能设计出真正适用于产业的检测设备。”在怀柔科学城,赵维看到了更多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我们决定将成果转化企业落户怀柔,也是希望在这里找到更多工业CT的应用场景,解决更多‘真问题’。”
科研成果实现就地转化
2021年回国后,曹南颖就来到了怀柔科学城,成为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与怀柔科学城一同成长发展。这次,他与同事许子颉一起,将一款“怀柔籍”超薄传感器带到了大赛上。利用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原理,厚度仅数毫米的传感器,在高空飞行的极端条件下,依然能对飞行器机翼表面的空气湍流进行实时检测,守护飞行安全。
这是一项全球首创的技术。“我们在实验室做科研时,就规划好了后续的产品落点。这正是研究所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成果不仅要上‘书架’,也要上‘货架’。”曹南颖说,团队从围绕这款传感器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开始,就全面考虑了后续产品的设计方案、结构稳定性等因素,并基于它最可能率先应用的低空经济领域,完成了风洞实验,“这已经超出了基础研究的工作,但却是成果转化必经的过程。”
2023年底,这项成果实现了就地转化,中科天际(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怀柔科学城成立。“科研产品最终都需要走出实验室,在与用户的磨合不断迭代升级。过程中,依托成果转化企业可以更好地获得更多人力、资金、渠道的支持,让我们的‘孩子’更快地成长、成熟起来。”曹南颖对此充满期待。
共享平台建设引凤来
高端科学仪器装备和传感器研发是典型的“小而精”行业,产品需求量虽不大,但对零部件的精度要求极为严苛。“仪器研发过程中,设计方案需要频繁调整,但要制作新零件,从画好图纸到工厂加工,最快也要半个月,会严重拖慢研发进度。”创业一年半,李昊政没少为这件事苦恼。
位于怀柔科学城核心区的高端精密加工共享服务平台,就能解决这一难题。近半年来,该共享平台的各类加工设备已陆续就位,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工微米级零部件无需“出城”,非标准定制零件的加工和小批量生产,在家门口就能“立等可取”。走下路演舞台,李昊政就迫不及待地前往共享平台参观,并希望后续展开更多合作。
曹南颖则常常与“城里”的几家3D打印企业合作。由于微型传感器产品体积小、结构简单,利用金属3D打印技术进行生产不仅效率高、自由度高,还能节省大笔开模成本。“只要生产需求在怀柔有企业能承接,我一定会选择‘邻居’进行合作。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其实是一体的,我们处在同一个社区,只有互助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现在,350余家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企业在怀柔落地。他们依托怀柔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集群、顶尖科研团队及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已在新能源材料、量子探测等前沿领域形成了独特技术壁垒,部分企业核心产品占据行业细分市场领先地位。“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赛,为更多中小企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加速这些优秀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场,进一步推动高端科学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集群的建设。”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鸣剑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