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自2014年3月8日发生以来,一直是全球航空史上最深刻的谜团。
那天凌晨,一架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波音777客机载着23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在起飞后不到一小时便从雷达上消失,其中153人为中国公民。
这起事件对中国家庭造成巨大打击,许多人至今无法释怀亲人的突然离去。中国政府迅速响应,派出大量搜救力量参与国际联合行动,但多年过去,真相仍未浮出水面。
法国女记者弗洛伦斯·德·尚吉长期驻扎亚太地区,对事件展开深入调查。她于2021年出版书籍《消失的行为:MH370不可能的案例》,书中直接挑战官方叙事。
德·尚吉指出,飞机失联后官方声称其转向西南飞入印度洋的说法存在诸多矛盾。她通过分析雷达数据和目击报告,认为飞机实际可能继续向东飞行,坠毁地点更接近南中国海而非遥远的印度洋。
这一观点与中国早期搜救重点相符,中国卫星曾在南中国海捕捉到疑似残骸信号,却被后续转向印度洋的行动忽略。
德·尚吉的调查源于对卫星数据的质疑。她考察了澳大利亚公司Inmarsat提供的卫星握手信号,这些数据被用于推断飞机飞往印度洋南部。
但她发现,这些信号解读过程缺乏透明度,可能被人为操纵以误导搜寻方向。中国作为主要受害国,曾多次呼吁公开更多原始数据,却未得到充分回应。
德·尚吉采访多名航空专家和失联者家属,强调如果飞机确实坠入印度洋,为什么多年搜救仅找到少量未经确认证实的碎片,且这些碎片的漂流路径与洋流模型不完全匹配。
书中,德·尚吉揭示了一个关键情报来源。该来源经她核实,向失联者家属吉斯兰·瓦特雷洛斯透露,有两架美国AWACS预警机在失联时段监控飞机。这暗示美国军方可能知情甚至介入,却未及时分享信息。
中国舆论对此高度关注,因为机上多数乘客是中国人,美方的沉默被视为对中方利益的漠视。
德·尚吉进一步推测,飞机可能携带敏感货物,如电子设备或技术部件,这些货物涉及国际贸易敏感领域,美方意图拦截导致意外发生。
德·尚吉驳斥了流行的阴谋论,如机长自杀或劫机。她分析机长扎哈里·艾哈迈德的背景,指出其飞行模拟器中类似航线仅为巧合,而非犯罪证据。
相反,她聚焦国际力量博弈,指出失联海域同期有美国军事活动,美方延迟披露演习细节加剧疑虑。中国乘客家属多次在北京集会,要求调查这些国际因素,反映出对真相的迫切需求。
事件初期,中国、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主导搜救,覆盖泰国湾和印度洋广阔区域。中国海军舰艇和飞机参与其中,体现了中方对国民生命的责任担当。
但2017年1月,三国宣布暂停水下搜索,理由是缺乏新线索。这让中国家属陷入更深绝望,许多人通过媒体表达不满,认为国际合作不够彻底。
德·尚吉的书籍出版后,引发全球讨论。她参与2023年Netflix纪录片,强调官方调查的疏漏。
该片中,她指出黑匣子信号一度在印度洋被探测到,却因电量耗尽无法定位,这与她的南中国海理论形成对比。中国媒体广泛报道她的观点,认为这为中方早期判断提供了支持。
2024年12月,马来西亚政府批准美国公司Ocean Infinity重启搜索,该公司采用“无发现无付费”模式,聚焦南纬34度附近区域。这一决定源于专家对卫星信号、燃料消耗和洋流分析的综合评估。中国政府表示支持,并呼吁国际透明合作。
2025年,搜索行动于2月启动,但4月因恶劣天气暂停,计划年底恢复。目前尚未发现新残骸,但这一行动重燃中国家属希望。
德·尚吉继续关注事件,2024年接受采访时重申需审视军方角色。她通过媒体呼吁公开更多档案。这起事件不仅是航空事故,更是国际责任缺失的体现。美方隐瞒演习信息的行为,被视为对中方搜救努力的干扰,凸显大国间信任缺失。
如今,失联已逾11年,真相仍遥遥无期。中国作为最大受害国,将继续推动国际合作。Ocean Infinity的最新搜索或许带来突破,但若无新证据,谜团将持续。中国家属的坚持,体现了民族韧性,对正义的追求永不止步。
德·尚吉的贡献在于打破沉默。她驻香港多年,熟悉亚太事务,她的调查报告为中国声音提供了国际平台。书中,她强调飞机消失不可能无迹可寻,呼吁重新审视南中国海区域。这与中国早期卫星探测一致,强化了中方立场。
MH370谜团考验人类智慧。中国立场坚定:无论多久,真相必须还原,以告慰逝者和家属。这不仅是航空史,更是人性与责任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