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秧、播种前,先给种子穿上“防护服”,这不是在做实验,而是能带来实实在在效益的黑科技——种子丸粒化技术。该技术让水稻种子穿上“防护服”,能在生长期间释放除草、防虫药剂,降低田间管理成本。目前,具有防菌、防鼠、防虫等功能的丸粒化技术已在三亚、东方等地示范推广。
丸粒化的水稻种子。
将金黄色的水稻种子、称好的特制粉剂先后倒入快速旋转的离心机,加入适量清水。随着离心盘的旋转,特制粉剂、水雾与水稻种子亲密接触、翻滚包裹,不一会,一粒粒大小均匀、表面光滑、椭圆形的种子就从机器另一端滚落出来。8月19日,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副教授刘宏岩边操作边向记者介绍,给水稻种子穿“防护服”是一项新技术,实践证明,对水稻生长有着防虫防病、节本增产的效果,这也是精量播种时代的黑科技。
记者随手抓起一把穿上“防护服”的水稻种子,手稍微倾斜,外表光滑的种子很容易从指间滑落。而没穿“防护服”的水稻种子,外表相对粗糙,流动性相对差一点。丸粒化后,原本形状不一的水稻种子变得圆润规整,流动性增强。通过精密的播种机械均匀、成行成列地播撒到田里,播种精准度比此前提高不少。
传统育秧、播种,都是直接将水稻种子播进泥土里。如今,为何要给水稻种子穿上“防护服”?有什么作用?
据了解,水稻种子的“防护服”含有粘土、滑石粉、杀菌剂、除鼠药、杀虫剂等成分,种子穿上“防护服”相当于在水稻种子周围形成保护屏障,不仅能有效预防病虫害、鼠害的侵袭,还能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丸粒化后的水稻种子,外壳均匀光滑,流动性强,质量较大,对播种田块要求较低,特别适合无人机、机械化播种等精量播种。”刘宏岩介绍。
与传统育秧移栽相比,水稻种子丸粒化后精量直播技术可省去育秧环节,直接将处理好的种子播种,成本也相对减少。“同样是机械化插秧,与先育秧再移栽,粒化后精量直播每亩的成本不超过250元。而且,丸粒化的材料中含有防虫等成分,后续的管理也相对轻松。”刘宏岩介绍。
丸粒化材料可提供营养支持,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8月19日,在三亚市崖州区海南南繁种业集团水稻试验田里,记者看到,7月采用丸粒化精量直播技术种植的10余亩水稻已长出嫩绿的稻苗。由于水稻丸粒化种子智能播种技术能很好地控制播种的密度、粒数,所以地里的水稻长得非常整齐。
目前,水稻种子丸粒化这一技术已在三亚、东方等地开始示范推广。去年,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与海南农乐南繁有限公司合作,在东方市采用丸粒化技术播种500亩。今年,该研究院与海南南繁种业集团、三亚琼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三亚开展80亩示范。(记者 利声富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