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哇!我的麦子熟了!”“光合作用加速!”在沈阳市铁西区凌空街道滑翔西社区共享大厅里,社区里的孩子们戴上MR(混合现实)眼镜,瞬间置身于一片全息投影的麦田里,空中比划着小手成了魔法棒,划过之处的麦穗迅速变成了金黄色……
这个暑假,“未来教室”社区教育计划在滑翔西社区正式上线,通过引入混合现实(MR)技术,将农业进化、大气科学等原本停留在课本上的知识,化作可触摸、可交互的全息场景——孩子们戴上MR眼镜,不仅可以体验耕种虚拟稻田,亲手“解剖”空气分子,甚至还能“自制”青铜氧化过程。
科技感十足、体验感拉满的科学课,谁能不爱?课程刚一上线就火了,200多位家长线上“抢课”,预约已排到了下个月。
“家门口的课堂”又进化了
“学校放假,社区开学”是沈阳市推行了十余年的一项惠民工程,也做成了沈阳“幸福教育”的一个闪亮品牌。为了让孩子们在“家门口的学校”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各个社区的假期课堂内容也是百花齐放、逐年升级。
“未来教室”社区教育计划,则是滑翔西社区联合区爱心志愿者协会整合多方资源,经过精心策划后共同推出的。“像这些MR设备是爱心企业捐赠的。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上,也是多所高校专家参与指导完成,确保知识体系严谨。”铁西区志愿者协会会长王智珺介绍。
坐上“时空机”畅游科学史
在“农业简史课”上,佩戴上MR眼镜后,眼前浮现出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稻田,手势滑动即可“穿越”时空,“收割”不同朝代的作物,还能通过全息投影对比野生稻与杂交水稻的基因结构差异。在“空气实验室”里,看不到、摸不着的空气被具象化了,可以拖动分子结构去了解空气的组成,还可以自己动手触发青铜氧化,把时间“快进”上千年,观察整个变化过程。
引入了科技味的社区课堂,重塑了“科学课”的教学模式,每堂课都学员爆满,“来接孩子下课,他都不愿意走。”一位家长笑着说,“就跟进了游乐场似的。”
三重升级守护孩子求知欲
“今年我们社区的暑期教育课堂实现了三重升级,体验感特别好!”滑翔西社区党委书记张军兴致勃勃地介绍着。一是资源破壁,借助5G网络,VR/MR课程实现毫秒级响应,避免画面延迟导致的眩晕;二是师资共享,社区工作者通过“教育慧邻”平台接受培训,掌握虚拟教具操作技能,更加专业;三是安全托底,MR实验替代传统化学试剂,空气组成课用虚拟燃烧代替明火操作,家长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
孩子们在社区工作者的指导下,拖动全息投影里的氧气泡“点燃”蜡烛,观察着火焰的颜色和变化。“要在传统的课堂上,这样的实验要用明火,也担心孩子会受伤。现在用MR就能模拟燃烧,比较不同气体燃烧的状态。”指导老师说。
为更多孩子推开“未来之窗”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而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
“科技不是魔法棒,凭空一点就能出现。”张军跟记者聊起推出“未来计划”社区教育计划的初衷,“我们的社区课堂想通过充满科技感的课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兴趣的种子,让他们喜欢科学、爱上科技,养成创新精神。”学员陈小雨在课后日记中写道:“让庄稼丰收的,不是魔法,是科学。”科普的意义正在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