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人工智能,企业需要重生一次。
企业的经营管理到现在为止经历了多少次变革?
工业革命使机器取代了部分人力和兽力,提高了生产力;数字科技改变了企业的运营方法,使管理更加智能。而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第三次变革,AI将重塑这一切。
鼎捷数智8月13日在上海举行“AI升维:掌舵数智未来「新书创想会」”,正式发布凝聚鼎捷多年实践经验的著作《数智生产力——从数字转型到数智重生》,该书由鼎捷数智董事长兼总裁叶子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周伟华,东海大学教授、前沿数智创新研究院院长周忠信撰写。
AI驱动下的企业管理如何转型?鼎捷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各行各业争相接入AI,似乎每家公司都抱着这样的期待:接入AI后,企业管理立马进入“Next Level”,效率直线上涨,一直以来高举的降本增效口号终于实现。可真正接入后,却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企业应用AI的实际场景十分复杂,简单的接AI无法真正提高效率。同时,目前AI本身也存在着幻觉频发等问题,如果AI不是一剂见效的灵丹妙药,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量变是事物数量增减或结构变化的非根本性积累,质变则是突破原有“度”的根本性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持续积累突破临界点后引发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量变开辟空间,形成循环演进链条。在企业接入AI的场景中,目前大部分企业以“+AI”为主,运用AI优化自己本身的业务模式,这是量变;“AI+”则是未来以AI本身作为驱动的更高阶状态,属于质变。
要达到质变需要无数量变的积累,企业以量变为抓手,先进行“+AI”的应用,从一个个小的应用环节出发,AI整理会议纪要、AI辅助优化设计、AI质检等,逐步积累探索质变,进行点状突破,无疑是一个务实的选择,在短期内即可看到成效。
鼎捷数智董事长兼总裁叶子祯强调:一个伟大的企业总是兼容并蓄,既要还要。既要看到短期的见效,也要能够满足未来长期发展的颠覆性创新。
总之,不能想象,不能等待,要先进行实践,AI时代,小步快跑的尝试才是正确态度。
鼎捷一直提出要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AI软基建建设,同时也会和客户客观表达,技术演进与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现在要做一个非常宏观的长周期规划,是不太可能实现的。新的技术引入以后,运营的思维、方法论等都需要持续演进,我们要做的是与变革保持同步,从具体的地方着手尝试,并累积经验,这似乎是企业数智化变革的必经之路。
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说:“在汽车出现前,如果你问人们需要什么更好的交通工具,他们的答案是一匹更快的马,而绝不会是一辆汽车。”
叶子祯董事长表示: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有很多的东西你现在不知道,但是当你看到以后,你就觉得这是我要的。我们需要把想象中的未来创造出来。
鼎捷数智董事长兼总裁叶子祯
《数智生产力——从数字转型到数智重生》凝聚了鼎捷多年在企业数智化转型领域的管理心得与实践经验,创新提出了“SUPA”模型——感知(sensing)、理解(understanding)、规划(planning)和执行(action),从观察到理解、做出决定、行动,形成了一个闭环,这一模型为企业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高效运营提供了系统化路径。因为数智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第一次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这样一个行动闭环,而在以往这是不可能的。
在“SUPA”的基础上,我们能不能继续突破?AI数智转型的未来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讨论AI驱动企业转型的不同类型。叶子祯董事长为我们分享了四类场景。
1.补人力之不足。以前人需要做重复、繁琐、危险的任务,未来这些事情在人、智能体与智能装备的协作下,可以很好地完成。
2.补能力之不足。将人不具备或不够好的能力借助AI、智能体等快速补足,这里涉及到+AI与AI+的问题。过去我们靠工程师来绘图,用+AI的思维,我们可能会让AI提供设计思路或设计参考,工程师来完成绘制;如果站在全新的AI+场景,AI是不是可以直接完成这个任务,把需求提交给AI,直接通过AI完成文生设计,将大大降低人的负荷。
3.突破思维限制,创新于无解之题。不管是补人力还是补能力,这都是目前AI使用场景中较为常规的应用。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从前无法做到的事现在都能实现,打破了我们的认知藩篱。
叶子祯董事长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现在我们身边大部分的超市标价都是使用纸质标价牌,未来完全可能变成智能电子标价牌,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实时调整价格,生活中的小细节,对于企业来说却是数智化进阶的一大步。
4.突破时空限制,创值于无能之处。前段时间罗永浩与百度合作的数字人直播引发热议,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数字人的形式实现一人同时在多平台直播,直播战绩甚至比真人还能打,整场直播吸引了超1300万人次观看,GMV突破5500万元,这是To C场景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To B端的场景中,叶子祯董事长提出了“可携式数字分身”的概念,AI智能体非“替身”而是“分身”,分身是受人控制的,是人的授权代表。未来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够随着训练而成长的“可携式数字分身”,将个人的“知识壳”装载进数字分身,再结合企业的数据就能提供给企业相应的贴身服务。由于不受限于时空限制,可以服务多个企业,成为你在不同场景中的智慧剪影。
要想实现上述场景,核心在于鼎捷提出的“一个模型、两种内核、三类智能体”。
“一个模型”指由人跟智能装备组成的物理世界和由智能体组成的数字世界共同构成的一个模型。
“两种内核”构成了这个模型的重要内涵:一是快思考的数据自决驱动,可通过数据变化实现走一步算一步的快思考运行,例如导航根据路况实时选择路径;二是慢思考的智能生成驱动,即通过人工智能以智能生成的方式实现周详的决策或规划,专门为应对复杂决策而生。
“三类智能体”包括数字世界里人的分身智能体,具有可被训练的专业知识的知识专家智能体,可在项目中调兵遣将、知人善任的数字指挥官智能体。
在企业的实际运作场景中,不是一个智能体就可以解决所有的事情,企业需要进行跨部门运作,鼎捷希望完成整体的环境建设,有一个知人善任的指挥官智能体,它知道怎么分解任务,怎么调动专家智能体,怎么让它跟分身智能体或者员工本身去协调合作。
鼎捷在2015年前瞻性提出的「智能+」战略至今没有改变,整个战略实现路径的最后阶段为“聚天下之智”,未来在三类智能体的发展下,能够把天下的智慧聚集,在数字世界里面运行,让更多的人可以「智慧工作,乐享生活」。今年6月鼎捷发布了智能数据套件和企业智能体生成套件,构成了鼎捷雅典娜平台助力AI落地的“双抓手”,实现“AI让数据思考,数据让AI智驾”的新范式。其中,智能数据套件涵盖企业数据管理全栈,打造企业数据底座为AI赋能业务强基;企业智能体生成套件专注企业级的AI智能体构建与开发,是工业化量产AI的“母机”,特别是基于鼎捷MACP打造的多智能体协作能力也是业界首秀。
东海大学教授、前沿数智创新研究院院长周忠信在创想会上提到:Because AI, Become AI.第一个AI是人工智能,第二个AI是augmented intelligence。翻译为中文是:因为AI,所以超能。周忠信教授认为,我们无需担忧AI的发展,因为人也要进化,事实上最终可能每个人都要重生一遍,企业也需要重生,拥抱人工智能,善用人工智能,我们不会被取代,而是更进步。
恐惧已经无用,彷徨也很多余。无论是人或企业,请把此刻视为脱去老旧外壳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