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宁日报
在青少年的操控下,AI机器人化作会“讲故事”的讲解员,变身能“变魔法”的实验助手……连日来,记者走访南宁市多家AI研学基地看到,知识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变成在AI搭建的互动场景里的一次次新奇探索。人工智能正重塑研学模式,让研学真正成为“带着问题找答案”的智能成长之旅。
AI研学开阔视野
8月11日,由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南宁市融媒体中心承办,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学活动在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启。
“这个AI机器人不仅能听懂你们的问题,还能讲解原理呢。”随着讲解员轻触屏幕,一台粉白相间的机器人缓缓转头,用清脆的声音向青少年讲解跨境电商“数字管家”如何运作、AI溯源如何实现全流程透明可查。此刻,科技不再是书本上的字符,而是眼前会思考的机器人、真实可感的应用故事。
在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参加研学活动的青少年聆听AI机器人讲解。 (佟镝 摄)
在产业园展区大屏幕上,AI驱动的智慧工厂画面实时流转:机械臂凭借AI算法精准抓取零件,AGV小车依靠智能导航灵活穿梭配送。大家的目光紧紧锁住屏幕,探寻人工智能为传统制造业装上“智慧大脑”的奥秘。研学中,青少年还兴致勃勃地了解中国与东盟国家在5G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产业园先进的数字化设施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数字经济对全球产业升级的强劲推动力。
本次研学活动不仅让青少年们深入体验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更为他们打开了认识与应用AI的全新大门。“这次研学让我对AI技术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拓宽了视野,也激发了我对未来学习的思考。”学生陆柳蓓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校企携手筑根基
近期,广西大学、广西能源集团等高校和科技企业迎来了一批批研学团。在这里,专家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科学偶像”,而展示的AI成果和精密仪器则成为点燃他们好奇心的引信。
在广西大学工程学院,造型精巧的机器人在学生的操控下或灵活行走,或“摆起造型”;在广西能源集团展厅,专家详解AI岩芯分析系统,“它能快速识别岩层年代、矿物质成分,帮我们解开地质谜题,倾听地球深处的‘悄悄话’”。学生们专心聆听,眼神里满是对AI技术应用的好奇与向往。
“老师,这个机器人为什么能听懂并回答我的提问?”“无人机怎么知道哪里有火灾?”面对这些平日难得一见的科学设备和研究课题,学生纷纷提问,专家则耐心作出解答。
“通过走进高校、企业,实地感受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孩子们能接触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学团带队教师韦德康表示,这样的体验不仅惠及学生,也能促进教师素养提升,助力教学质量与效率双提高。
搭建成长大平台
作为南宁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近两年吸引了超3000名中小学生到园区开展研学活动。园区还与智都科技联合设立低空经济学院,为不同年龄段的学员提供从入门体验到职业技能的无人机培训;联合广西电子学会引进清华猛狮未来科学家项目,通过实际案例解析人工智能核心原理,还有趣味编程、智能机器人操作等实践任务,让学生体验AI技术的魅力。
目前,该产业园内一大批人工智能产业项目正加速落地:在基础层面,投资打造以中国—东盟红水河新能源数据中心为主的算网融合集群,支撑广西本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及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数据层面,整合多维数据资源超40亿条,为人工智能训练模型提供海量优质战略支撑;在应用层面,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机器人、信创等前沿产业。
AI与研学的碰撞,不仅带来了教育形式的创新,更描绘了未来教育的新图景。“我们想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科技入口’。”该园区副总经理农健表示,园区将实行“教育+人工智能”模式,积极构建“基础普及+特长培养”课程体系,为不同学生搭建成长平台。同时,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力争将园区打造成为面向东盟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地、人才培养小高地和出海东盟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