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物流智慧供应链平台
作为全国首个“中国食品名城”,漯河用不足河南2%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四分之一的食品产业产值。
2025年上半年,漯河GDP增速达7.3%,蝉联河南首位,背后是超过7000家食品企业的共同托举。
7月30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河南省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漯河市,探访双汇、卫龙、中誉宠食等企业,这座中原小城正以“一口美食”为支点,撬动年产值超2500亿元的庞大产业版图,更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交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样本”。
一块肉的数字化革命
在双汇第一工业园,一头肉猪变为冷鲜肉的过程被科技彻底重塑。
从进入AI证件识别系统开始,它的身份信息便被精准锁定。“瘦肉精检测,我们留取猪的尿液,试剂条只需要15秒钟就能显示结果。”双汇股份屠宰厂设备安全管理副总经理袁文堂说。
“屠宰、排酸到分割上市,全程仅需13小时,这些鲜肉产品就可以在次日清晨与当地消费者见面。”袁文堂说。
袁文堂指着数据实时跳动的大屏幕说:“过去一条生产线需要100多名工人紧盯,现在通过数据大屏就能管理全流程,自动化改造后,我们每条生产线可以节省70个工人。”
这场变革,源于双汇的4.0智能化生产线——原料肉经过微波解冻装置后,进入自动绞制环节,由油脂在线自动分析设备显示出各项指标,又在自动导向车、有轨制导车辆等智能设备的辅助下,继续完成辅料配置、滚揉、肉馅输送、杀菌、挑拣、包装、码垛、出库等自动化生产工序。
这套投资2.4亿元升级的自动化流程,大幅减少传统肉制品生产的人工干预节点,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和食品安全隐患。
作为漯河本土企业,双汇构建了庞大而完善的产业链,年屠宰生猪1300万头、出栏肉鸡3亿只、产销肉类产品400万吨,每天有1万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用实力书写着行业传奇。
当消费者扫描包装上的溯源码时,这块肉的“前世今生”便完整呈现了。从“人盯人”到“云控链”,双汇的实践,印证着漯河“三链同构”战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威力。
新消费赛道的“破局者”
而在双汇企业不远处,卫龙三期园区早已飘出辣条香气。园区的自动化生产线,如流水般吐出包装好的魔芋爽、辣条,工人正在为发往海外的货箱打上标签。
“让传统美食娱乐化、休闲化,是我们征服Z世代的密码。”中共漯河卫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王元豪说。
通过研发分析,卫龙团队抓住“健康解馋”需求,开发出魔芋爽、麻辣海带等多款产品,款款上线即成爆品。
上半年卫龙企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产品创新”。王元豪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2025年上半年,卫龙发布了麻酱魔芋爽、小龙虾味大面筋、麻辣牛肉味亲嘴烧等新品,更和肯德基、林里、白象等品牌联名,和魔道祖师联名亲嘴烧产品。”
依托千亿级肉类加工产能,以及发达的物联网,如今的漯河还有一个响亮的名片——中原宠食城。
在召陵区的宠物食品产业园,中誉宠食的车间正在将猫粮分装。货架上,三文鱼配方猫条、益生菌狗粮等产品琳琅满目。
“5年时间,我们从零做到年产值15亿元。”中誉宠食经理王浩宇说,“中誉目前已开发出1000多个品类,产品远销欧美。”
当卫龙用数字化重塑国民零食,当中誉宠食把“河南制造”宠物食品卖到全球,这座食品名城已在多元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科技赋能中原美食“大脑”
“风口”之下,科技也早已开足马力,赋能中原“美食硅谷”7000家食品企业集群。
2022年9月,由漯河市主导建设的中原食品实验室揭牌成立,漯河食品产业开启“最强大脑”。
实验室的底气,来自14位院士、29位国家级人才领衔的12支科研团队和11个创新中心、300人科研团队。
中原食品实验室执行副主任陈历水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实验室挂牌两年多以来,已为双汇、伊利等28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700多次,去年有11款自主研发的产品成功上市。
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正是漯河聚焦“两高四着力”的生动实践——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出题,科研团队答题,科技与产业的正循环日益强劲。
今年上半年,漯河食品出口额同比增长27.8%。从双汇的“13小时极速链路”到卫龙的“Z世代攻略”,从中誉宠食的“河南新特产”到中原食品实验室的院士智慧,漯河用一块肉、一根辣条、一袋宠粮,走出了一条“农业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跃迁之路。(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杨晓妍 文/图)
上一篇:银发网民的数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