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们开始直面结构性问题。
7月14日,国家召开城市工作会议,这是10年来首次,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为什么要在当下召开如此重要的会议呢?
我们首先要看这次会议召开之前,我们做了什么。
今年3月,在工作报告中我们首次强调了要整治“内卷式”竞争;到了6月份,又修订出台《反不正当竞争法》;7月份,财经委员会更是提出“反内卷”,治理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到了7月24日,国家更是推出了价格法修正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其目的就是为了整治降价,以后谁违背价格法的规定,内卷降价,谁就有可能存在违法行为。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都是为了整治一些行业的乱象。而这背后的乱象表面上看,当然就是内卷了,但内卷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其实还是过剩。
因为汽车库存高,全国各地汽车厂商打起了价格战,除了去库存之外,就是抢占市场;这一点在今天的餐饮、外卖、网约车、甚至是房地产行业,都有所体现。
哪怕是现在最火的人工智能行业,可能都存在着过剩。
今年初,因为深度求索技术出圈,我们的人工智能产业也火爆全球。但是最近,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斯洛克就发出警告,认为人工智能的泡沫可能比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更为严重。
斯洛克的依据是,目前标准普尔500指数前十名公司的市盈率持续攀升,已经超过了90年代的记录。
市盈率通常是用来衡量股票价格相对于公司盈利水平的高低,换句话说,这意味着目前标准普尔500指数前十公司股价虽然不断上涨,但盈利水平并未同步增长,这说明市场的热情正在脱离理性。
尽管国内没有一家公司在标准普尔500指数前十之上,但如果美国的人工智能都存在泡沫的话,那么我国没道理就没有。
目前国内的只要你叫得上名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在购买英伟达的芯片,在组建训练自己的人工智能,除了互联网公司,车圈的也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不少企业也在训练自己的大模型,这么多大模型,有没有过剩呢?
我认为当然也有。只不过人工智能的过剩,和下面这个行业比起来,那还是小巫见大巫。
这个行业就是新能源汽车。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还是两个月前关于零公里二手车的讨论,当时是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批评目前各大二手车平台上广泛存在的零公里二手车现象。
什么是零公里二手车?
指的是一些经销商为了缓解库存压力,将库存时间较长的新车注册为二手车进行销售,以便快速处理库存。同时,一些新能源汽车厂商为了营造持续热销的假象,增强投资者信心,也会默认甚至纵容这种行为,甚至在新车下线后直接上牌照。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发展委员会就零公里二手车已经约谈了相关企业,要求整顿行业乱象,并将零公里二手车列为汽车行业内卷的典型表现。
除了汽车行业,算力泡沫的问题也可以从部分上市公司的公告中窥见一二。例如,城地湘江、平治信息等多家上市公司在2024年发布的相关公告中,就透露出算力资源的闲置。
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预计到2025年底,全国数据中心的整体上架率要达到不低于60%,这意味着,即便是实现了这一目标,仍然有相当部分算力资源是处于闲置状态。
上海超算中心主任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过去各地数据中心建设存在同质化竞争,加之建设周期较长,因此早期的数据中心往往只是把老旧服务器一排排地摆进去。后来发现,实际需求并没有那么大,尤其是云计算发展以后,大家都开始使用虚拟服务器,这也导致部分算力资源被长期闲置。
因为过剩,企业为了去库存就不得不采取降价,当所有企业都开始这么做的时候,行业就会走向劣币驱逐良币的状态。
这对未来我们一些行业的长期发展来看,是相当不利的,所以这次国家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其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打击各地的过剩问题。
提到过剩,就不得不谈到企业为什么会过剩。理论上,一个市场里供给和需求是维持着某种平衡的,但今天为什么那么多行业都在陷入过剩呢?
这里有好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消费了。尽管从数据上看,我们的消费一直在增长,但架不住供给增多。
以餐饮行业为例,这几年餐饮本来增长就非常缓慢,遇到就业市场不确定性增强,反而导致做餐饮的人越来越多,最终这个行业供给大于需求,导致餐饮价格越来越便宜,一些地方的餐饮价格甚至卷到了十年前。
十年前是什么概念?仅仅是租金这一块的成本,就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继续任由发展的话,会造成什么后果?
我们知道,经济的增长是由什么构成的?其实就是消费比储蓄多,投资借贷比存款多。
而内卷带来的价格下行,就会自然会导致增长减少,长期来看,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利于我们的增长。
所以,整治内卷已经上升到了宏观增长的高度,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第二个原因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新冠病毒期间,因为全球货币宽松,导致海外需求暴涨,国内许多企业都在扩张产能,但随着这几年海外需求萎缩,国内消费疲软,导致一些企业此前扩建的许多产能都面临困难,利润也大幅下滑。
在利润下滑产能增加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为了生存下去,也只能不断卷价格,去维持存活,最终这一趋势也逐渐扩大,在很多行业里造成了危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外部环境的变化,那就是内卷具备外溢性。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相对低价的新能源汽车还会对欧盟造成冲击。当然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欧盟说的,此前欧盟在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进行调查后,给出了相对较高的关税。
除了欧盟,美国更是直接给出100%的关税,直接把我国汽车阻挡在国门之外。
此前,美国前任财长耶伦访华时,就曾多次表达过对我国过剩的担忧;另外最近举行的中欧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相似的看法。
这几年外部我们所面临的关税是越来越多,处理起来也更加复杂,在国内需求不那么足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得不做出改变,那就是对结构性的过剩问题,进行有效化解甚至是建立市场清退机制。
对我们来说,我们更关注的是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和产能利用率低下等问题;而对我国的贸易伙伴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我国整体产能和产量的快速增长。
除了汽车和餐饮,7月23日,农业部也召集各大畜牧企业开会,核心也就是不要乱降价。
反内卷的本质,就是要消灭价格上不去的问题,就是要让价格上去,让通胀恢复,只有通胀恢复了,价格上来了,我们的各项指标才会迎来一个更大的增长。
当然了,客观来说挑战也不是没有。今天的企业为什么要内卷,为什么要价格战,直白来说不是企业自愿的,而是市场倒逼的。
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不内卷就没办法活下来,就降价就只有“死路一条”。
而现在,依靠行业的力量让所有企业一起不降价,其效果也许是很好的;但放在消费端,也可能会抑制居民消费的意愿,最终导致企业的销量下滑。
这是我们值得警惕的风险。
以猪肉为例,此前猪肉十元一斤,最近这段时间,一些地方的猪肉已经上涨到了14元甚至是15元一斤,这价格一下子上涨了50%左右,对消费者来说,吃惯了十元一斤的猪肉,现在面对15元一斤的猪肉,是不是要少吃呢?
或者说,即便猪肉是刚需,那么之前一顿一斤猪肉,现在是不是可以一顿只吃半斤猪肉呢?
汽车也是类似的道理。
现在汽车降价当然对企业和员工都不好,但至少是对消费者比较友好;如果消费者已经习惯了汽车的低价,现在面对汽车价格突然上涨,需求会不会继续下滑呢?
我们都知道价格下滑会对宏观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但消费导致的内卷和过剩,最终的问题或许还是出现在消费端,如果是仅仅刺激企业不降价,而不是刺激消费者增加收入,那么问题能不能改善,还仍然存疑。
总的来说,这次召开的会议是我们直面过剩结构性问题而给出的一剂药方;但问题的另一端在于,如果降价都还卖不去的话,那么涨价又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吗?
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定性的答案,但目前我们至少是迈出了这一步。要想调节价格和分配机制之间的关系,要想增加居民收入,单靠价格管控,可能还不够。
未来更多的配套措施,应该会陆续出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