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救援者王天宇
近日,北京北部山区遭遇持续强降雨袭击,密云、怀柔、延庆等多个区域面临严峻的洪涝、滑坡灾害。灾情发生后,专业救援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展开抢险救灾工作,与此同时,许多民间救援力量也自发加入进来。
“记不清往返救援现场多少次了。”民间救援者王天宇说,当时就一个念头:能救几个救几个。
暴雨中的“钢铁车队”
7月28日清晨6点半,天刚蒙蒙亮,家住密云区太师屯镇,从事建筑工程行业的王天宇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电话那头,是朋友的求救:他的父母被困在葡萄园村,如今已失去联络。
来不及多想,王天宇抓起车钥匙就冲了出去。“谁也没想到水会涨得这么快、这么猛。”王天宇后来回忆道,出门时积水已经没过腰际,普通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他立刻掉头回公司,开上了平时工地上用的铲车,“那时候只有铲车能蹚水,能多救一个是一个”。
往葡萄园村赶的路上,沿途灾情让人揪心:不少受灾群众扒在窗沿边、站在房顶上,朝他的方向挥手呼救。“越往村子深处走,被困的人越多,其中还有不少老人和孩子。”王天宇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掉转车头,一头扎进了救援中。
从清晨6点半到傍晚7点半,除了半小时抢修铲车故障外,王天宇几乎没停过。他顾不上饥饿、劳累,始终驾驶着铲车在灾区和安置点之间往返。越来越多的铲车司机在得知消息后,也开车加入进来,很快组成了一支“钢铁车队”。
“路上好多村民想跟着一起进去救人。”王天宇说,但铲车斗空间有限,为了多腾位置给被困群众,每次只能带上五六个人,“即便这样也没人抱怨,大家都想着能早点把人救出来”。
铲车斗里的“生命接力”
葡萄园村村民崔玉墨至今记得被救时的惊险:7月28日那天,他们一家五口就是坐着铲车脱险的,“那么大的铲车,感觉随时都要翻,心一直悬在嗓子眼”。
这次救援,王天宇甚至没时间穿救生衣。他也记不清自己跑了多少趟,只知道每一趟都尽可能多载些人。遇到无法救援的情况,他就立刻联系专业救援队员,告知具体位置。头顶上,救援直升机的轰鸣声从未停歇,与地面的铲车队伍呼应着,织成一张生命救援网。
“当时真没想过会不会出事,满脑子都是往水灾最严重的地方冲。”王天宇坦言,现在回想起来仍有些后怕——水流太急,铲车随时可能陷进淤泥,或是被浪打翻。
就这样连轴转了一天,王天宇和同伴们一起救出了100多人。直到积水基本退去,他紧绷的神经才松弛下来,铺天盖地的疲惫感随即涌了上来。但他说,等水彻底退干净,他还要回来参与后期清除淤泥、清理废墟的工作,“只要村子需要,我就一直在”。(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聂辉 苏梓晴 文/图/视频)
下一篇:印度人的怒火,正在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