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西平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了“首创必成”目标。
漫步嫘祖故里西平,城市建设精雕细琢,文明服务共建共享,每一处崭新的风景中,都流淌着文明的血脉。
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的红白事成了“面子竞赛”,让不少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现在农村都提倡‘零彩礼’‘低彩礼’,俺肯定积极响应。”7月29日,西平县重渠乡重渠村村民胡连杰说。去年10月,胡连杰的小女儿出嫁,双方家庭在商量彩礼时,胡连杰坚持“低彩礼”,并以陪嫁的形式回给男方,婚宴也只邀请了双方的至亲。
彩礼回归理性,白事大操大办的也少了。在西平县二郎镇范堂村,老党员于景轩的葬礼别具深意。子女们遵照父亲一切从简的遗嘱,将骨灰撒在了他生前常去巡山的松林里。长女于红梅说:“父亲当了一辈子护林员,这里就是他最好的归宿。”
西平县把革除陈规陋习、培育时代新风作为移风易俗的重要突破口,构建“政府引导+群众自治”的模式,在全县287个行政村中成立红娘协会网络,倡导集体婚礼、骑行婚礼等新形式,将婚俗改革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红白理事会监督落实,西平县高额彩礼现象减少80%,婚丧事务平均支出下降60%,涌现1200余户“零彩礼”家庭。西平县移风易俗成效显著,多次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
人民是城市的主角,文明城市创建,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
西平县引导全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累计征求群众意见建议10大类、4000余条。建立“1+10+N”的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志愿服务人数达23万余人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在西平蔚然成风。
“八十不算老,百岁精神好”,西平县88万百姓中藏着160余位百岁老人,百岁老人传承家风为文明城市创建助力。
五沟营镇“百岁鸳鸯”吕振清、韩棉,用白首齐眉印证了“少年夫妻老来伴”;盆尧镇龙堂村的“百岁三姐妹”陶款、陈冲、李枝妮,皆是子孙孝顺、生活幸福。全县19万银发长者中,80岁以上的占2.5万人。数字的背后,既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自然馈赠,也有“孝顺传家久”的文明积淀。
危难时刻显身手,平民英雄亦为文明城市创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5月27日,西平县柏城大道一商铺三楼窗口处,一位102岁的老人误将窗户当成门被悬挂在半空中,危急时刻店主和10多名路人拉开塑料草皮地垫稳稳接住了老人,众人救人的事迹登上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除此之外,西平县还注重典型引导群众,选树“乡村光荣榜”先进典型人物438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264人,推荐李道信、赵铁锤、尹维雨、徐秀娥、刘惠琴、赵宏杰等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孙玉枝、张子正等34人入选“河南好人榜”和“驻马店市好人榜”。(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波 河南日报通讯员 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