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能和油车一样可靠吗?
创始人
2025-07-30 12:21:46
0

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往复式前进。

中国汽车产业在过去五年时间里,通过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达成了“换道超车”的长足进步。但是一场恶性事故不仅断送了三名花季少女的人生,也让智驾进程脚步放缓;屡见不鲜的新能源起火案件不但烧毁了车主的资产,也拖累了消费者对整体电动汽车的印象。

如何在新能源渗透率过半的高基数条件下再度进阶?怎样让消费者对燃油车的高度信赖再延续到电动汽车?

“当你感到迷惘,就去历史里寻找答案”。燃油车时代,中国消费者对安全可靠性最为推崇的系别便是德系车。那种凝结工程师思维和百年产业积淀的耐久性与安全性,能不能让电动汽车与燃油车持平?

作为合资汽车领头羊,一汽-大众汽车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能!

前提是,汽车公司们能不能像过去一百多年里对待汽油车那样,悉心打磨汽车的品质,提升可靠、耐久与安全。

一汽-大众用一场长春基地的“品质之旅”,解析了在新能源汽车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背后,企业应该如何“修炼内功”。

破局安全信任危机,重塑行业价值坐标,从来不是一句空虚的口号,而是凝结了成千上万人的汗水,用无数纤若毫发的精准操作去铸就。

品质安全第一条

“终于明白为什么一汽-大众这么多年一直是合资销量第一,”在品质之旅进程过半时,有媒体朋友如是感慨,“这么扎实的功夫投入进去,的确让人更加信任,也就会用脚投票。”

7月中旬,一汽-大众启动品质安全月的媒体开放活动。

多年以前,笔者同样曾经参加过一汽-大众的品质之旅,了解到当时燃油车对加工精度、漆面等有着如何严苛的要求。如今汽车产业进入新能源和智能化时代,品质又被赋予了何种新的内涵?能否让电动汽车如燃油车一样可靠?

令人欣喜的是,一汽-大众还是那个一汽-大众,一以贯之将安全、耐久、可靠等核心标签作为价值观的中坚。

当有些汽车品牌“为营销而高呼安全”时,一汽-大众依然笃行向前,“将安全落到实处”。

“有些厂商也说它用了2200Mpa超高强度钢,潜艇/航母级钢材水平,你们的热成型钢应用有何不同?”面对这样的提问,一汽-大众工程师给出了耐心详实的解答。

图丨ID.7 VIZZION的车身结构示意,热成型钢占比高达32%

“这些数字比较炫,但车身的被动安全不只是材料的强度,同时也要看车身的结构、材料的用量,以及在车身的分布情况等等。”一汽-大众并没有过多去宣传采用热成型钢的2150MPa以上强度数字,而是更看重用量和分布。一汽-大众的商品高强度钢材使用占比达81%,其中 A柱、B柱、车身横梁等关键部位均采用热成型钢,其中,ID.7 VIZZION的热成型钢占比超过三成。

如果进行形象的换算,2150MPa就是相当于四头大象站在指甲盖大小的地盘上。也许有的厂商能在某个别部位再玩“数字军备竞赛”,将强度数据提升到2200MPa,但用量比例和分布情况,却没有一汽-大众的底气。因此,谁才是真正的“钢筋铁骨”,不言而喻。

图丨最新的Q6L e-tron车身构造示意图,紫色部分使用了2150MPs热成型钢

倘若说,车身钢材的强度关系到被动安全,那么一汽-大众在其他安全维度的追求也丝毫没有放松,并且将“安全”的概念拓展到全方位。

“金鼻子实验室”里,工程师需盲测识别内饰挥发物,确保苯系物含量低于国标50%,这是车内环境的“健康安全”;无图L2驾驶辅助能力的出发点并非炫技的点缀,而是以“更安全、更便捷”为核心的价值延伸,紧扣“服务于人的出行本质”,这是智能化的“主动安全”;研发电池无热扩散技术,构建了严密防线,确保动力电池不起火,这是新能源最敏感的“电池安全”。

而一汽-大众还赋予汽车的品质安全三个层次:

一是用户安全,恪守德系品质,打造智电新汽车,赋予美好出行新体验。

二是企业安全,坚持开放合作,打造合资新范式,保障跨时间周期全呵护。

三是行业安全,坚定率身垂范,拉动产业链共进,促进建立阳光消费大环境。

由此可见,汽车的品质安全,已经被一汽-大众从消费者用车层级拓展到产业链层级,从用户关怀延伸到行业关怀,真正做到了将德系品质的百年传承与中国领先的前沿技术工艺相结合。

“总比别人多做一些”

在整个品质之旅中,一汽-大众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并不是单一的亮点,而是整体品质的共同特性——习惯用超纲标准严苛自我要求,“总比别人多做一些,总比行业要求更高一些”。

“我们这台设备造价是两千多万元,大家看到有一层楼房这么高,但其实上下还有一层,也就是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在参观电池安全实验室时,一汽-大众工程师向我们介绍模拟动力电池抗过载能力的设备。

目前国标只要求单一轴向模拟过载,而一汽-大众这台天价设备是六自由度测试,除了上下左右前后三维动作,还可以营造曲线、圆周运动。让电池包在剧烈抖动中同样进入充放电状态,模拟出日常行车状态下电池可能承受过载的工况,进而确保电池测试强度。

“这才是真正的车规级的保障啊!”有参观者感慨,“对比之下车规级纸巾盒弱爆了。”

不仅“设备比别人好”,而且一汽-大众“测试比别人多”,“指标比别人严”。

“严于律己”原本是个人自我要求,但一汽-大众却在诸多超纲的标准下形成产业准则:

一汽-大众焊接当量最高可达13000个密集排布,较同级车型提升超50%,换来的是车身在碰撞时能形成完整的力传导网络,避免局部过度变形;

每台车平均100米的焊装胶用量,高出行业水平40%,在强化车身刚性的同时,又形成屏障隔绝噪音与锈蚀;

当国标要求动力电池热失控预警是5分钟时限时,一汽-大众把这个指标提升到10秒以内,这样就为事故发生时客户争取了宝贵的应急时间;

单一车型开展4轮碰撞试验,碰撞试验车数量30余台,碰撞试验数量近100次,开展的试验数量是新势力品牌的2倍以上。

……

我们在读寓言的时候,往往都听说过那个“数学故事”,1.1比1仅大一点点,0.9比1仅小一点点。但是10个1.1的乘积,约等于2.59;10个0.9的乘积,约等于0.35。二者已经出现了显著的差异。

图丨安全月开放日活动现场

再放到汽车这样的当代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领域,作为精密复杂的系统,汽车远不止10个分项相乘那么简单。如果每个子系统乃至每个器件,都“超纲要求”,那么最终整体可靠性和安全性,将比常规标准高多少倍?反过来如果每个项目都“偷工减料一点点”,那么最终整体品质故障率又会比常规标准高多少倍?

在一汽-大众的品质自我要求中,我们看到的是,这家领头羊企业努力向着“1.1”甚至“1.5”、“2.0”去靠拢,进而整车的品质水准无需质疑。

极致测试实验>极致纸面参数

如果说消费电子给汽车产业带来的红利,在于提升进化速度和功能生态的丰富性,那么副作用便是淡化了汽车产业传统的严格测试实验。

而且消费电子的用户,惯于用“跑分”等纸面参数去评价产品,一旦将这种套路带入汽车产业,便是诸多事故的源头。

好在有一汽-大众这样的汽车厂商,宁可不去通过所谓极致的纸面参数争夺声量和眼球,也要用极致的测试流程来“自虐”,确保每一辆交到客户手里的车都足够可靠和安全。

前文中提到过,一汽-大众对动力电池安全提出了远高于国标的严苛要求,那么要如何实现这样的高超性能?这就离不开“比国标难度大得多”的测试检验。

例如在热失控预警性能测试中,国标只要求测试一轮,而一汽-大众执行六轮,终究安全无小事,测试只能加码不能折扣,每一次测试都挑战极限,这样才能在整车交付之后,用户日常用车场景下万无一失。

整体电池组,以79kWh的标准磷酸铁锂电池模组为例,测试超过190项,连国际标准也只有18项;而且一汽-大众为电池组设置了5米高空垂直跌落、-40℃冰窟中浸泡循环充放等极限工况。

至于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测试,国标要求新能源车型子部件一共进行53项测试,而一汽-大众则是要求436项测试,其中最严苛的测试要求会达到国标的10倍。“实验室里花费10倍努力,可能用户日常用车,可靠性就提升了10倍甚至更多。”观众都被震撼到了。

图丨动力电池安全关乎生命安全!必须最高标准最严要求

碰撞测试是车企测试的“明星项目”。一汽-大众不但将国标、中汽中心、中保研的测试全部纳入测试范围,同时还额外提出自家独有的碰撞测试项目。

从多年前的品质之旅中,我们已经知晓一汽-大众会对出厂车辆进行淋雨、日晒、颠簸路况等全面检测。但这次方才感受到量化数字所体现的“深厚内功”,是如何贡献于新能源车的可靠性。

害怕新能源车充电口等部位沾水后失能?一汽-大众淋雨检测的检测率达到100%的行业高水准;淋雨检测时长6分钟,模拟大暴雨不间断喷淋24小时,每个喷头喷淋压力高达2.5bar……

担心新能源车无法胜任极限气温?一汽-大众在车辆交付前要完成超过700万公里的整车实测,相当于绕赤道约175圈;热如夏季吐鲁番,冷如冬季黑河,都设置了试验基站。

焦虑新能源车底盘能否经受过猛转弯的折磨?一汽-大众为此打造了亚洲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一汽-大众综合汽车试验场,甚至还有长9.9公里、倾角48.8度的高速环道曲面。车辆要经受58组弯道、28种特殊路况的考验,试车员要连跑8个多月,累计行驶10万公里。

为什么一汽-大众为代表的传统车企似乎在新能源汽车起步阶段显得“慢”?因为要经历如此之多的严苛检验。为什么一汽-大众为代表的传统车企似乎新能源车功能之前显得“少”?因为不走过如此多的流程不能轻易上车。

如今,诸多技术和功能该检验的检验完毕,该测试的测试成功,可以预测的是一汽-大众所引领的合资新能源车将迎来向上的契机。

纸面的极致参数,可以让汽车公司一时走得很快;品质的极致测试,可以让汽车公司长期走得很远。一汽-大众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是传承,也是决心,而背后是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和利他主义。

何谓沉淀?何谓使命?何谓中国汽车产业突破下个阶段的路径?一汽-大众用品质之旅以小见大,雾瘴之中灯火已自闪烁,那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特朗普称与韩国达成贸易协议,将... 特朗普宣称与韩国达成贸易协议,然而随后又表示将对韩征收 15%关税。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与争议。一...
行益科技取得多功能阀组件模块专... 金融界2025年7月30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行益科技(宁波)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多...
加拿大总理宣布将在9月有条件承... 近日,加拿大总理郑重宣布,将于 9 月有条件地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此举...
中国电信数字基建新飞跃:137... 中国电信近日公布的《2024年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报告》中,一组令人瞩目的数据揭示了其在数字基础设...
资本潮汐中的理性选择,凯联资本... 当生成式AI的热度在资本市场起伏时,凯联资本对机器人赛道的持续加码,映射着其对技术演进规律的深刻把握...
人民日报:整治“向上取整”,值... 《人民日报》指出整治“向上取整”值得“锱铢必较”。“向上取整”看似细微,实则影响深远。在一些数据统计...
济宁:科技馆成暑期热门打卡地 济宁新闻网·更济宁讯(通讯员 常昕 马迪 张虎)暑假期间,济宁市各地利用科技场馆,举办科技夏令营、打...
2025热门云手机品牌评测:掌... 在2025年的云手机行业,技术革新推动了众多新兴品牌的崛起,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对于广大消费者...
原创 俄... 国际空间站倒计时,美国NASA却选择“外包”近地轨道,将太空未来押注商业公司,一场豪赌悄然上演!与此...
中伦科技取得性能稳定滑环专利 ... 金融界2025年7月30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深圳市中伦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