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积极应对台风“竹节草”,展现出强大的应急处置能力。计划避险转移 11 万人,这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相关部门精准部署,通过广泛的宣传和细致的排查,确保每一位居民都知晓避险转移的重要性和相关安排。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进行沟通,了解居民的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在转移过程中,将严格落实“不漏一人、不落一户”的要求,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和保护。这种全力以赴的态度,彰显了浦东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和担当。
上海浦东计划避险转移11万人
【上海浦东计划避险转移11万人】近日,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台风季,上海浦东新区全面启动防汛防台应急响应,以“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为原则,开展风险隐患排查、人员避险转移及基础设施管控等系列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已动员超4153人次开展巡查,计划转移避险约11万人,并要求所有转移安置任务于明日上午9时前完成,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浦东新区防汛办通报,此次避险转移工作采取“集中+分散”模式:拟启用116个集中安置点,计划安置14982人,涵盖学校、体育馆等安全场所;其余94133人通过工地自行组织或投亲靠友等方式分散安置,安置点位超600处。目前,各街镇已收到通知,正紧锣密鼓核对人员名单、调配物资,并安排专人对接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确保“不漏一人、不落一户”。此次转移规模创近年新高,背后是浦东对台风路径及雨情汛情的科学研判。据气象部门预测,本次台风或带来强降雨及风暴潮,低洼地带、建筑工地、旧改区域等风险点面临考验。区防汛办负责人表示:“我们以‘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为准则,提前划定转移范围,尤其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独居老人等群体,确保应转尽转。”在人员转移的同时,浦东同步推进基础设施管控,筑牢防汛“第二道防线”。针对台风可能引发的内涝风险,新区水闸中心自昨日10时起调度15座沿江沿海水闸实施内河水位预降,截至今日11时,已完成21闸次排水,累计排水量达1976.05万立方米,相当于“腾空”近8000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此外,市政雨水泵站已启动排水管道预抽空作业,为暴雨积水抢排预留库容。
堤防安全是重中之重。连日来,堤防管理部门加密巡查频次,对海塘、防汛墙等关键设施进行24小时监测,并提前关闭各类防潮闸门,防止风暴潮倒灌。同时,全区300余支抢险队伍、5000余名应急人员已集结待命,配备沙袋、抽水泵、发电机等物资,确保突发险情时“拉得出、顶得上”。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区,浦东常住人口超560万,下辖12个街道、24个镇,地理环境复杂,防汛压力巨大。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频发,2021年台风“烟花”期间,浦东曾出现局部内涝,暴露出部分区域排水系统短板。此后,新区投入超20亿元升级水利设施,改造低洼路段,并建立“区-街镇-村居”三级防汛责任体系,应急响应效率显著提升。
此次大规模避险转移,既是对前期治理成果的检验,也为未来防汛工作提供经验。专家指出,浦东的“精准转移+科技防汛”模式具有示范意义:通过大数据分析划定风险区域,利用智能水闸实现远程调度,既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又提升了响应速度。
然而,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仅在灾害来临时进行应对。城市韧性建设应更注重从应对到预防的转变。虽然浦东此次的防御行动值得肯定,但我们也应思考,如何在城市建设初期就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局排水系统、建设防洪堤坝等基础设施,从源头上减少灾害风险。同时,加强公众的防灾教育,提高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能力,也是城市韧性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将预防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防御台风的过程中,浦东也面临着一些潜在挑战。大规模的人员转移安置需要大量的资源,包括安置点的物资供应、医疗保障等。如何合理分配这些资源,确保每个转移群众都能得到妥善安置,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也至关重要。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沟通不畅、工作衔接不紧密等情况,影响应急效率。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协同能力。
浦东防御台风“竹节草”的行动为我们展示了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积极态度和有效措施。高效的组织、科学的防控是城市应对危机的有力武器,但城市韧性建设不能止步于此。我们应从应对转向预防,注重资源分配与协调,不断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自然灾害面前更加从容,保障城市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以上就是【上海浦东计划避险转移11万人】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