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在银行股迎来阶段性回调的背景下,近日上海银行10位董监高的集体增持举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上市银行的高管或重要股东实施增持,其增持频次显著高于去年。“高管增持的行为不仅折射出对银行基本面的认可,也在当前市场波动中为投资者信心起到了‘托底’作用。”有券商人士分析称。
从板块表现看,截至7月29日11时,A股银行板块报4317点。尽管年初至今该板块累计上涨14.5%(从年初3770点升至当前水平),但近期已出现回调——较近日高点回落315点。
高管层逆势买入,释放长期看好信号
近日,上海银行发布公告称,其10位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在7月23日至25日期间合计买入该行A股股票44万股,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10.46元至10.70元,并承诺所购股票自买入日起锁定两年。
从股价走势来看,上海银行年内累计涨幅近20%。不过就在本次增持发生的区间,即7月23日至25日,该行股价出现小幅回调,3日累计跌幅接近3%。在此时点选择出手,不仅显示出管理层“逆市买入”的决心,也让投资者看到公司内部对自身价值判断的坚定态度。
中信建投证券一分析师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董监高的集体增持举动,一方面体现了内部对企业资产质地和盈利前景的看好,另一方面也为稳固市场预期添了一把力。“尤其是在当前A股市场整体震荡幅度较大的情况下,高管们拿出真金白银进行增持,对于筑牢股东信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上海银行2025年一季报数据,该行当季实现营业收入135.97亿元,同比增长3.85%;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2.92亿元,同比增长2.30%。截至一季度末,资产总额达3.2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7%,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18%的相对稳定水平,整体经营表现稳健。
“从资产质量和盈利增长来看,上海银行属于一线城市中资产配置结构较为稳健的区域性银行。”上述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说,“其在信贷结构调整和金融科技投入方面近年成效显著,是机构较为关注的标的之一。”
多家银行密集披露增持,稳定预期成共同诉求
大河财立方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有包括浙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厦门银行等在内的多家上市银行披露董监高或重要股东的增持计划。与去年相比,今年银行股相关增持计划的密集程度显著提升,部分银行更是多次发布增持公告。
以苏州银行为例,其分别在2025年4月与6月披露增持计划,合计金额预计超过12亿元,成为年内增持金额最高的上市银行之一。成都银行、厦门银行等地方法人银行也纷纷启动增持程序,涵盖高管、控股股东及核心骨干等群体,显示出增持行为已成为银行提升市场信心的重要手段。
“从趋势上看,增持计划多集中在银行股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间时发布,目的在于传达内部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银行股股息率高、估值低,具备较强的防御属性,当前是中长期资金布局的重要窗口。”
不过,也有部分银行的增持计划因股价回升过快而暂未实施。以成都银行为例,其控股股东计划于4月9日至10月9日期间增持股份,但因该行股价持续高于增持价格上限,计划实施已过半仍未启动。华夏银行亦存在类似情形,部分董监高计划自4月11日起6个月内增持至少3000万元,截至目前暂未实际操作。
“股东或高管未增持并不一定意味着态度转变,更可能是市场价格变化使得增持计划触及条件受限。相比具体成交数量,更重要的是释放出的态度与信号。”一国有大行分析师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
估值仍在低位,专家看好中长期配置价值
尽管近期A股银行板块有所回调,但多数分析人士认为,银行股整体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特别是对追求稳定回报的机构和长期资金而言,仍属较优选择。
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沪深银行指数年内累计上涨超过13%,多只区域银行股涨幅超过20%。但即便如此,Wind数据显示,多数银行股市净率(PB)仍低于0.7倍,显著低于历史中枢。与此同时,2024年上市银行平均股息率超过5%,在当前利率水平下,具备较强的吸引力。
“目前来看,银行股的估值修复刚起步,仍有空间。”申万宏源银行业首席分析师余文灏表示,“尤其是部分区域性银行,盈利稳定性强,受益于地方经济修复,同时资产负债结构较优,有望在未来一两个季度内继续迎来估值提振。”
机构普遍认为,银行板块行情后续走势将更多取决于三季度信贷投放节奏、不良贷款处置效率以及息差走势变化。部分头部银行正在加速零售业务与财富管理转型,亦被视为提升估值的关键变量。
“如果未来政策面继续释放流动性支持,叠加经济预期改善,有望推动银行股估值进一步向合理区间靠拢。”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应更多关注银行的基本面变化与长期发展路径,而非短期价格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