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局AI眼镜,阿里打响生态玩法。
作者|古廿
编辑|杨舟
2025年,大模型的竞争进入下半场。
一个清晰的趋势是,技术差距正在收窄,产品焦点从技术能力比拼转向落地速度,从模型精度转向用户入口。AI To C赛道不缺底层技术能力,但缺一个能把这些AI能力“装进去”的场景闭环。
最近,阿里下注了AI眼镜。
7月26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开幕首日,阿里发布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这款产品已完成研发,计划于年内发布。它不仅是阿里整合AI To C业务以来的首个硬件终端,也意味着其AI战略首次以硬件形态正式落地。
当前,阿里在基础模型层面依托通义千问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应用侧以夸克为代表的产品快速成长为国内头部AI应用。夸克AI眼镜,是其在AI To C领域一次具象化的战略延伸——从软件走向多形态硬件。
产品由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主导。他的判断是:AI眼镜将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感官中枢”——具备穿戴连续性与场景穿透力,适合承载多模态感知任务,是“随身AI助理”的理想形态。
为支撑这一目标,夸克AI眼镜在硬件结构上做了系统重构,从佩戴舒适性、续航时间,到语音响应、图像识别等关键体验做了深度优化,支持通话、翻译、音乐、会议纪要等多项主流功能。宋刚认为,眼镜的真正挑战不是功能是否足够多,而是用户是否愿意每天戴上它。
现有市面产品多存在佩戴不适、续航短、AI交互弱等问题,始终未能真正进入大众消费市场。为此,阿里计划联合全球领先的眼镜品牌,依托其C2M定制、渠道服务等优势,解决消费级AI眼镜体验的“最后一公里”。
从产品优先级来看,夸克AI眼镜更强调“好戴、好用、全天候”的日用属性,而非“颠覆性”的科技叙事。
但真正重要的,不是硬件本身。
阿里的核心思路,是把过去在搜索、支付、导航、内容等多个To C触点的业务生态,封装进一个日常可穿戴的终端中。与其说是发布一款眼镜,不如说,是阿里在AI入口侧的一次亮相。
它押注的不是一上场就惊艳市场的硬件,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可能性——AI是否能脱离App界面,常驻用户身边;To C能力是否能打通路径,形成统一的智能体验入口。而眼镜,可能是最现实的第一站。
百模大战以来,大模型能力持续跃升,但To C应用仍然“热闹但稀缺”。
从搜索问答、智能助手、写作工具,到图像和视频生成,各类AI产品不断推出,形式也从App、插件到小程序多点布局。但一个基本事实是:这些工具大多只是“用得上”,而非“离不开”。即便是ChatGPT,也主要局限于办公场景,尚未成为杀手级应用。
To C应用缺乏爆款,部分原因在于AI应用还依附于传统的终端生态——手机和PC。这些设备提供的体验路径仍是“点开—使用—退出”的线性交互流程,用户体验上并未显著突破。
多模态能力下的Agent类产品试图打破这一模式,从交互方式和任务链路上重新定义AI使用路径。但受限于硬件入口和触达频次,其突破仍较有限。想要让AI进入更高频、更自然的场景,需要一种新的载体——AI眼镜的逻辑由此成立。
它不是新产品形态。过去包括Google Glass、Snap Spectacles在内的AR眼镜产品都曾尝试进入消费市场,但始终未能跑通。核心问题是硬件体验以及覆盖场景有限,缺乏真正能驱动用户日常佩戴的理由。
而当大模型与云端协同能力成熟,AI眼镜的定位也随之变化——从“显示设备”转为“感知中枢”。它贴近用户的眼耳位置,具备天然的感知优势,更适合承担语音理解、图像识别、环境感知等多模态输入任务。
产品逻辑也从“看见”转向“理解与响应”。
2023年Meta发布的Ray-Ban眼镜采取“减法战略”——移除显示屏,专注音频与摄像功能,这一务实选择被视为AI眼镜行业转折点。该产品2024年销量突破300万台,超过2023年全球消费级AR眼镜总出货量。
Ray-Ban的增长推动整个市场进入加速期。2025年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到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其中,中国市场出货量为49.4万台,同比激增116.1%。
这种低感知、高触达的形态,具备天然的“场景穿透力”,可以随人进入生活、工作、出行等各类高频场景的特性,使其成为AI To C落地路径上被集体看好的“超级入口”。
Meta CEO扎克伯格甚至断言:2025年将是AI眼镜能否迈向亿级用户的“验证之年”。小米也在6月份发布新产品时,将AI眼镜定位为“随身的AI入口”。仅2025年5月,全球范围内有十余款AI眼镜新品发布。
与此同时,仍有多家科技公司处于保密研发阶段,准备择机切入。阿里现在的加入,也可以放在这一产业节奏中理解。
在此之前,阿里的AI To C布局,主要集中在软件层面的整合:夸克搜索、支付宝AI功能、高德智能导航……但这些能力多以“点状”分布在不同App中,用户使用路径分散,缺乏统一的感知入口。
AI眼镜的意义正在于此。它是一个物理终端,也可能成为一个软件能力整合的新平台。相比过去依赖App的使用方式,眼镜提供了一种“常驻式”的交互场景。用户无需主动唤起AI,而是由AI基于实时感知进行任务响应。
这意味着,AI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以助手的角色持续“在场”。这次,通过AI眼镜这一穿戴终端的形态,阿里开始尝试一个新的AI叙事:不是让用户点开AI功能,而是让AI像个人助理一样全天候在线。
阿里这款产品也聚焦了当前AI眼镜普遍面临的几个技术难题,包括佩戴舒适性、续航时间、响应速度和交互形式。根据目前披露信息,该产品已在重量控制、运行时长、语音响应等维度做了针对性优化,主要面向办公、旅行、生活等日常高频场景。
戴上这副眼镜,某种意义上,阿里也看清了目前AI To C,需要一个真正的超级入口。
夸克AI眼镜不是一次孤立的硬件尝试,而是阿里生态协同落地的产物。
自2023年底整合AI To C业务以来,阿里明确将“平台能力+AI应用场景+硬件终端”作为战略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眼镜只是一个“先手形态”,它背后接入的,才是阿里真正的底牌。
AI能力方面,这款产品具备通义千问大模型和夸克最新AI能力。相当于阿里用AI眼镜攒了一个局,要把过往分散在各业务线中的To C能力,重新封装为一个可穿戴终端。
软件体验也在同步融合。这款产品也会加入夸克AI助手的不少能力。过去半年,夸克从一款浏览器、搜索工具升级为“超级框”,如今是带有Agent(智能体)能力的智能助手,相关能力将直接集成到眼镜中。
在使用场景层面,AI眼镜将接入高德近眼导航、淘宝比价、飞猪和阿里商旅的行程服务提醒、支付宝看一下支付等典型生活场景,同时具备通话、音乐、翻译、会议纪要等主流功能。这些服务原来在移动APP中很难互相融合,如今被重新组合进一个更轻、更持续的入口。
这意味着,夸克AI眼镜并非追求单点技术突破,而是在做一个真正的平台级整合。
作为一个能够承载多业务联动的智能平台入口,夸克AI眼镜更长远的想象空间还在于,它打开了连接阿里To C生态各业务的AI通用能力的可能性——在不同场景下智能调度集团内部的能力资源。
举例来说,用户在出行途中通过眼镜接入高德导航,同时也有机会根据用户需求触发本地生活推荐、飞猪的目的地行程管理、夸克的文件提醒等。这种跨应用、跨业务线的“弱主动调用”,本质上打破了移动生态中的应用孤岛,串联了阿里To C能力的触达链路,也有望为原本流量趋稳的产品带来新的业务增量。
此外,对于淘宝等电商消费平台正在兴起的“拍照搜索”“场景理解”类AI体验新需求,AI眼镜的摄像头、实时识别能力,也可能在长线中构成内容分发和电商推荐的新前置入口,重塑信息与消费的新路径。
在这个体系中,硬件不是终点,而是触达用户的介质。产品只是结果,生态协同才是目的。
阿里选择眼镜作为AI终端的突破口,并非偶然。
在主流可穿戴设备中,相较耳机和手表,眼镜天然具备“看+听”的双重感知能力,可承载更复杂的实时信息流,也更适合支持AI Agent的主动响应与持续陪伴。这种具备佩戴连续性与输入/输出能力的双重特性,使AI眼镜成为最具潜力的新一代人机交互入口。
这种形态本身不是新概念。过去数年间,Google、Meta都尝试过不同方向的智能眼镜,XREAL、OPPO、雷鸟等公司也持续投入,但整体大多受限于生态孤岛、功能单一或系统不开放等问题,尚未形成消费级规模。
阿里此时入局,显然希望走出一条“软硬一体+生态协同”的路径。
从产品定位看,夸克AI眼镜并未押注沉浸式虚拟体验的VR/AR能力的“炫技”产品定位,而是以AI助手为核心功能,强调“日用性”的属性。这一选择更贴近当前市场和技术的实际成熟度,也为后续向教育、办公、健康等高频垂类场景拓展留下空间。
这意味着,它不仅是一款AI终端设备,更是阿里探索下一代人机交互方式的“试验田”。
短期来看,夸克AI眼镜可能仍需面对商业化挑战。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所传递出的产品思路:AI要真正To C,不能仅是技术能力的堆砌,而应以可持续的真实场景为入口,完成用户习惯的迁移。
可能阿里也没打算一上场就用这款产品“定义未来”,而是更希望通过它完成一个更具确定性的目标:打通内部生态,验证新的AI体验路径,并借此掌握AI To C节奏的主动权。
这种面向未来探索的心态,也使阿里在节奏策略的选择上更为稳重。它入行不算早,但也并未等待行业跑通规模化再下场,而是更主动地掌控节奏,选择先下场打通自家生态,跑一个通用版本。
这类产品或许难以在短期内达到智能手机级别的渗透率,但其价值并不在销量本身,而在于验证三件事:AI是否能真正嵌入用户日常;阿里是否具备软硬整合、服务打通的系统能力;用户是否愿意为之买单。
未来,它可能不会替代手机,但AI的下一个超级入口,很可能就藏在我们眼前的每一帧现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