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的黄土褶皱里,高校博物馆如同璀璨星辰,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自然科学的永恒魅力。甘肃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的敦煌医卷散发着千年药香,甘肃农业大学认知馆的恐龙化石诉说着生命演化的壮阔史诗,兰州交通大学天佑铁路展览馆的蒸汽机车鸣响着工业文明的轰鸣。
这些承载着人类认知自然、改造自然智慧的殿堂,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待着每一位探访者的到来,引领着人们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科学的力量与温度。在这里,每一次驻足、每一次凝视,都可能激发一次思想的火花,点燃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它们以无声的语言,讲述着人类与自然的故事,引导着人们不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
甘肃农业大学认知馆:生命演化的立体交响
“这块斜方薄皮木化石,保存着1.8亿年前的年轮结构。”甘肃农业大学认知馆馆长包正育轻抚展柜,显微投影将木化石的细胞结构投射在墙面上。在包馆长的带领下,记者在甘肃农业大学认知馆开启了一场关于自然与生命、历史与发展的认知之旅。
“认知馆以‘和谐自然’为主题,突出展示农业文明历程、科普宣传教育、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家精神等,通过形象生动和立体现代的直观展示,让大家在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充分认知农业、认知农大、认知科技、认知历史。”谈及认知馆的名称由来,包馆长自豪地介绍道,“综上所述,在这里体现了全省自然科学的综合性,所以有了‘认知’二字。”
走进校史展区,就像翻开了一部甘肃农业大学的发展史书。这里围绕学校作为国内第一所兽医高等院校的悠久历史和70年来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展开,对学校“中国牧医草人才的摇篮、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中坚”的辉煌发展历史、“三易其址、四更其名”的风雨历程,以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直观展示。
在学科标本展区,来自刘家堡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正跟随着馆内讲解员,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这里以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为原点,陈列了草业科学、作物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林学、农业机械、水利工程等特色优势学科和专业的各类动植物、土壤矿石标本、生态模型、音像系统、互动设施和各类科普图片7300多个。
恐龙化石展区(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标本陈列室)是认知馆的一大亮点,这里主要展示学校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馆内陈列展出的1具侏罗纪早期恐龙化石模型,6具代表性的恐龙骨架,还有发现于甘肃省的斜方薄皮木、珊瑚类、兽孔类、昆虫、甘肃鸟、大唇犀、和政羊及大量的恐龙骨骼化石;发现于英国中泥盆统的尖齿粒骨鱼(全国只有两件,另一件在中国科学院古动物馆)等338件不同时期的化石标本;从国内外收集的各类精美的菊石、海百合、彩色条带状叠层石、立体三叶虫实体化石等。
据包馆长介绍,学校虽未设考古专业,但研究所与国内外多个考古机构合作,收藏了一系列珍贵化石。其中,镇馆之宝级别的展品通常以模型形式展示,如在甘肃平川挖掘并以首任校长名字命名的恐龙化石。
据悉,自开放以来,认知馆已接待了35.6万人次的参观者,主要服务于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周边社区居民的自然科普教育以及特定帮扶点的教育活动,覆盖全省范围。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样的展示方式,让参观者深入了解了农业文明历程、现代农业发展以及生命科学的奥秘。
甘肃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千年药香中的科学探秘
踏入甘肃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仿佛步入了一个中医药的奇妙世界。这里既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也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求知之旅,承载着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使命。
“甘肃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创建于1986年,是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规模和水平的中医药专业展示馆。目前,设有多个专题展馆,分别是:中国医学史馆、中药标本馆、敦煌医学馆、藏医药馆。”甘肃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工作人员屈海燕一一向记者介绍道。“馆内总建筑面积约1550平方米,展陈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现有展品包括实物标本、模型、文献、图像等近4000件。”
跟随着屈海燕,记者首先走进了中国医学史馆。这里以通史手法展示了祖国医药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从远古时期的医药起源,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名医名著及其学术成就,一一呈现在眼前。
历代著名女医家专栏,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医学领域的智慧与贡献;藏医药专栏,展示了藏族独特的医学文化;而甘肃著名针灸学家皇甫谧专栏,则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位针灸学鼻祖的传奇人生。“在新生入校之后,都会来此参观,了解中医药的发展历史,让他们知来路也知未来。”
正在参观的李希同学感慨地说:“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这些医学知识,来到这里,通过这些实物展示和详细介绍,感觉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的很震撼,让我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敬畏。”
中药标本馆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里就像一个中医药材的大观园。馆内收藏的2000余种中药标本,涵盖植物、动物、矿物等多个门类,尤以当归、黄芪、党参、甘草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甘肃主产道地药材最具代表性,兼具科研价值与科普功能。屈海燕介绍说:“这些药材都是我们甘肃的特色,它们不仅是珍贵的中药材,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瑰宝。”
甘肃中医药大学的敦煌医学馆是全国首个以“敦煌医学”为主题的专业展馆,重点展出敦煌壁画中的医学图像、相关医简文献,以及敦煌医学的近现代研究成果,集中呈现“形象医学”的独特美学与实践理念。其中,由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的“药师佛”彩塑,及一级美术师段兼善先生创作的《得医图》《救治病人图》,堪称镇馆之宝。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文献,见证了中医药学与古代丝绸之路的紧密联系,也展示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屈海燕告诉记者,敦煌医学馆的展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科学价值,它们为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屈海燕介绍道:“敦煌医学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通过这些展品,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医学的魅力。”
甘肃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集教学科研、文化传承与科普宣传于一体,是学校推进“文化育人”战略的关键载体和窗口。它就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将传统医学与自然科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兰州交通大学天佑铁路展览馆:感受中国铁路发展的脉搏
在兰州交通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座仿建的“青龙桥火车站”,这里便是天佑铁路展览馆。它是甘肃省内唯一一所以铁路为展览主题的陈列馆,也是传承和弘扬铁路精神的重要场所。自2016年揭牌以来,它吸引了无数铁路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2008年,兰州交通大学为纪念建校五十周年,仿建青龙桥车站为‘天佑园’,并于2016年在此设置了兰州交通大学天佑铁路主题展览馆。以此激励师生革故鼎新,为中国交通事业之发展砥砺前行。”负责展览馆讲解的大四学生郑昊言同学向记者介绍道,“展览馆由室内展厅和机车园两部分组成,是全国铁路科普教育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兰州市科普教育基地,也是目前甘肃省内唯一一所以铁路为展览主题的陈列馆。”
“青龙桥车站,是小学课本《詹天佑》一文中出现过的车站名字。课文中写到,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 ‘人’字形线路。”在谈及展览馆名称的由来时,郑昊言更是激动,“100多年前,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时留下的这一笔‘人’字,让隐于山间的四等小站青龙桥车站远近闻名。青龙桥车站,承载着中国人对铁路的最初记忆,也承载着人们对中国铁路工程先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先生的崇高敬意。”
车站、站台、铁轨和列车,构成了兰州交通大学校园内一道别致的风景。走进展览馆,仿佛置身于中国铁路的发展长河中。馆内共有詹天佑与京张铁路、蹒跚起步的中国铁路、步履艰难的中国铁路、奋发图强的中国铁路、长足发展的中国铁路、兰州交大与中国铁路六大主题展区。每一个展区都通过精美的图片、详实的文字以及珍贵的实物,展示了中国铁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
馆内还陈列了做工精细的火车模型,这些模型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比如由中国工人组装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巨龙号”,其复原模型现在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保存;詹天佑先生从美国引进的马莱4型蒸汽机车;哈尔滨机务段的工人抢修的新中国第一代毛泽东号蒸汽机车;以及我国生产的第一代电力机车SS1型电力机车等,它们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中国铁路发展的缩影。同时,还开拓了广大同学们的视野,也为学校车辆专业、运输专业的学生开辟了一个能够近距离了解机车构造的第二课堂。
室外的机车园中,最具代表性的是YZ31型米轨市郊客车,这一台是2008年兰州交通大学五十周年校庆之际由昆明铁路局赠送,目前用作实验教学和静态展示。“据我们考证,这台YZ31型客车,目前在国内属于孤品,十分珍贵。”郑昊言自豪地说。
兰州交通大学天佑铁路展览馆就像一部生动的铁路史书,让每一位参观者都可以近距离感受中国铁路的百年发展史以及老一辈“铁路人”筚路蓝缕的奋斗史,感悟一代代西北铁路人用坚守与付出追梦的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