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S-300防空导弹系统主要用于防空作战,拦截敌方飞机、导弹等空中目标,它的设计用途并非对地轰炸。
俄罗斯在军事技术领域拥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立的研发能力,其武器装备的发展是基于自身的战略需求、军事理论和技术积累。
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领域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各自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探索和创新,都是根据自身国家的情况来推动军事现代化建设,不存在所谓的“跟谁学”的情况。每个国家都在为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和利益而努力,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各国的军事发展。
在俄乌战场上,俄军频繁将S-300地空导弹用于打击地面目标,这让不少军迷感到疑惑:一款防空导弹怎么突然成了 “对地攻击手”?其实很少有人知道,S-300地空导弹从诞生那天起就藏着对地打击的 “副业技能”,只不过多年来被其防空主力的光环掩盖了而已。
回溯到冷战时期,苏联军工在设计S-300时就埋下了伏笔 —— 这款导弹从研制之初就同步具备对地打击能力。它的最大射程可达120公里,配备一枚150公斤的爆破型战斗部,单论威力就相当于俄军 “龙卷风” 火箭炮的300毫米火箭弹,作战效能更是能和圆点- U近程弹道导弹掰掰手腕。这意味着在紧急情况下,S-300完全能客串近程弹道导弹的角色,对敌方阵地、仓库等固定目标实施火力覆盖。
不过,使用S-300打地面目标,精度确实是个短板。它采用的中段惯导 + 无线电指令 + 末段半主动雷达制导体制(TVM 制导),本是为拦截空中目标设计的,挪到对地打击时就显得有些 “水土不服”。具体来说,导弹发射前需要先把地面目标的坐标、射程、方位角等数据转换成射击指令,输入火控系统。弹道前半段靠惯导系统修正偏差,地面火控雷达全程跟踪,再通过无线电指令不断校准轨迹,直到导弹抵达预设的弹道最高点。此后发动机关机,导弹便沿着抛物线做无控飞行,直到砸向目标区。
经过这样一番操作,S-300的落点精度能控制在几十米以内,这个水平大概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的近程弹道导弹。说起来不算优秀,但对付仓库、阵地这类大面积目标也够用了,属于 “聊胜于无” 却能派上用场的程度。有意思的是,这种打法和传统弹道导弹的作战逻辑高度相似,只不过S-300把原本用于拦截敌机的制导资源,巧妙地转化成了对地打击的控制手段。
俄军之所以敢这么 “跨界使用”,关键在于S-300的库存实在太丰厚了。作为冷战时期苏联大规模生产的主力防空导弹,俄军手里光是各种型号的S-300就有几万枚,在乌克兰战场消耗起来完全不心疼。对于前线急需火力支援又面临弹药压力的俄军来说,把这些 “过气” 的防空导弹改成对地武器,既能弥补近程弹道导弹的数量缺口,又能快速打击敌方纵深目标,堪称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从实战效果看,S-300的150公斤战斗部落地后,其爆炸威力足以摧毁加固工事或轻型装甲目标,这与乌军常用的圆点-U导弹效能相当。虽然精度不如现代战术导弹,但在饱和打击下,几十米的偏差完全可以靠数量来弥补。如今在乌克兰战场上,俄军每天发射数十 S-300打击地面目标,与其说是 “无奈之举”,不如说是对这款老导弹潜力的深度挖掘 —— 毕竟能用几万枚库存导弹实现战术目标,这笔账怎么算都不亏。
这种 “防空导弹兼职对地” 的操作,其实也反映了现代战争中武器多功能化的趋势。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老旧装备焕发新活力,既是对装备潜力的充分利用,也是战场智慧的体现。或许在未来的冲突中,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类似的 “跨界操作”,而S-300的这场 “副业秀”,已经为我们揭开了武器装备多用途潜力的冰山一角。
那么,俄军是怎么想出这一高招的?其实,都是跟中国学的。这种使用地空导弹改为地对地弹道导弹的案例,以我们中国做的最经典。
早在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将一大批库存的红旗-2地空导弹改装为地对地弹道导弹,并大量出口多个国家,还以此发展出了B611地对地弹道导弹家族。后来伊朗和土耳其等国以这种导弹为基础搞出来自己的系列弹道导弹。中东国家以红旗-2为祖宗的庞大导弹家族,全都是红旗-2的徒子徒孙,有几十个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