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记者走进宁夏智慧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发现公司产品展示大厅里一排排翻译出版的图书蔚为壮观。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到“读懂中国”系列,从四大名著到《三体》,从《山海情》到《中国机长》,14年来,智慧宫译制出版、版权输出中阿文图书1600余种、影视动漫作品330部,语言种类涉及阿拉伯语、哈萨克语、波斯语、英语等10余种语言。
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为使命,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民营企业,如今已是中宣部确定的重点外宣企业。一家位于宁夏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2010年9月,首届中阿经贸论坛在宁夏举办。时任宁夏大学老师的张时荣敏锐发现,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参会人员迫切需要相关机构为他们提供中文的论坛活动资料、参会企业介绍及中阿合作落地项目介绍等,这让他发现了机遇。2011年,张时荣与同事马永亮、宁夏大学博士生艾哈迈德·赛义德合伙成立了智慧宫公司,开展中阿图书互译、出版等工作,开始为中阿文化和经济的交流搭建平台。2013年,中阿经贸论坛正式更名为“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张时荣从中得到了更多启发:“我们为什么不搭上‘一带一路’发展的快车,主动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讲给更多国家、更多民众听,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中国的合作交流贡献力量?”
于是,自2018年以来,张时荣和团队开始自主研发全球首套K1至K12中文教材,2021年“智慧学中文”平台上线,一所所中文学院在海外落地……目前,智慧宫国际中文教育线上业务已覆盖22个阿拉伯国家,线上线下累计学习人数突破100万人次;中文教材被7个国家的200多所学校引入,覆盖学生近万人。
“文化交流,能够更好地促进民心相通。智慧宫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掌握了本地化的叙述技巧和传播渠道,无论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纸质版教材、数字化课件,还是整个课程体系标准的制定,都体现了我们引领全球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发展的方向。这些都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所形成的优势。”宁夏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时荣表示,从去年开始,公司开始开发阿汉词典的标准制定与智能化应用,积极搭建中阿智能互译的大模型,而这些都源于长久以来对语料的高质量积累,构成了智慧宫的核心竞争力。
张时荣认为,宁夏作为中阿合作向西开放的窗口、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全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无论是政策支持、区位优势又或是宁夏的特色优势产业,都为智慧宫不断探索总结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做法,整合国内优质文化资源和文艺精品,让它们能够从宁夏“出海”提供了支撑。
“发展算力产业是宁夏推动文化产业和国际传播的重要抓手。”张时荣建议,宁夏应当发挥“东数西算”节点优势,借助已建成的枢纽和交换中心,加大算力基建投入,提升算力产业规模与效能,吸引优质企业,为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和产业支持。同时,依托算力优势,推动语言智能互译技术创新,带动文化产业与国际传播协同发展。希望宁夏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来源:宁夏日报
编辑:刘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