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乘坐在同一条大船上。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离不开文明的力量。以什么样的文明观对待不同文明,事关人类进步,事关世界和平发展。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欧作为两大文明,不仅曾经深刻影响了彼此,也为推动人类文明演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的先声:中欧文明从平等交流中走来
“凿空”之旅,驼铃悠悠,古丝绸之路连接亚欧大陆,打开中国同欧洲交流的大门,在文明基因深处埋下了彼此吸引、求同存异的种子。“西学东渐”时,欧洲知识为古老华夏带来思想革新。明清之际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个个读西学之书,带动实学思潮的兴起。“中学西传”下,欧洲启蒙思想家从东方智慧中获得灵感和启示,伏尔泰时时以孔子弟子自居,莱布尼茨从哲学和宗教上论证了孔子学说的合理性,完成了《中国自然神学论》,魁奈从儒学思想中找到了其经济学说的思想基础——自然法则。中国古代四大技术发明向欧洲传播,客观上帮助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
中欧早期文明交流过程中,或许有过争辩、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融合、创新。历史早已雄辩地证明,文明不意味着要征服、改造别人,不意味着要视其他文明为对手。中欧双方完全可以相互欣赏、平等对话、彼此成就,并为世界树立榜样。
时代的呼唤:五十年栉风沐雨彰显文明交融的力量
1975年5月6日,中欧老一辈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双向奔赴,以非凡的政治魄力实现了中欧建交,打破了弥漫国际社会的文明对抗思维和意识形态分歧。50年来,中欧人民彼此靠近、携手同行,秉持平等和尊重,让两大文明在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中持续发展壮大。2003年,中欧各自发布进一步推动双方全方位关系的政策文件,都包含强化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2012年,中欧高级别人文对话机制正式建立。近年来,在中欧双方领导人积极推动下,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与中欧战略、经贸、绿色、数字领域高层对话一道,取得丰富成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交流格局。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欧洲留学,数以万计的欧洲青年来到中国高校就读交流。中国与20多个欧盟成员国签订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协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法学院、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成为中欧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典范。中欧语言教学合作蓬勃发展,“中文热”席卷全欧,中国高校也已开设欧盟全部24种官方语言专业。中方还提出“3年1万,欧洲翻番”等倡议,设立“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推动欧洲青少年来华学习交流。
在文化旅游领域,欧洲的古典音乐、西班牙的弗拉明戈舞蹈、意大利的歌剧等,早已成为中国民众喜爱的文化标识。中国同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法国等国合办文化旅游年,掀起中欧文旅交流的热潮。中欧互设的文化中心持续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增进中欧民众相互了解的重要平台。中国同希腊合作建设中希文明互鉴中心、雅典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同意大利首创世界遗产地结好,共同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展现了古老文明的和合之美和时代担当。中国已对32个欧洲国家(24个欧盟成员国)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并为入境旅游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支付、语言、出行环境。目前每周有600个航班往返于中欧两地,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乘着“中国热”、来场“中国游”。
50年历程生动说明,中欧文明交流有力促进和谐与繁荣,这不仅是文明历史的回响,更是当今时代的强音。
未来的期许:以交融互鉴推动人类社会迈向光明前程
当今时代,多重危机挑战交织叠加,人类社会再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连接得如此紧密,人类文明也从未像今天这般需要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崇尚“和而不同”,欧洲文明主张“多元一体”。中欧文明脱胎于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但在数千年的演进中淬炼出包容的智慧,这种超越种族、文化差异的文明自觉,既是两大文明绵延至今的生命密码,更是应对当前时代困境的指路明灯。作为全球的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推动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是中欧双方的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赋予的共同责任。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欧双方应坚持正确相互认知,坚持伙伴定位,进一步拓展人文交流广度深度,充分发挥交流对话机制作用,不断丰富人文交流内涵,培育合作新增长点。双方应共同维护良好合作环境,排除干扰和障碍,增进中欧战略互信和民心相通,凝聚文明交融的合力。
400多年前,中国晚明名士冯应京说:“东海西海,此心此理同也。”300多年前,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中写道:“中国和欧洲代表了人类文化的两个高峰,如果中西加强合作与文化交流,便可以达成完美和谐的世界。”站在21世纪的今天,相信中欧双方能够以更具创新、更加包容的姿态和理念超越文明隔阂,引领两大文明力量相向而行,携手共进,共同开创人类更美好的未来。(作者 伍声 国际问题观察员)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下一篇:我不是墨脱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