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吨级新能源智能货船“豫交投001”号
策划:杨书贞 执行: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王丹/文 受访者供图
当晨曦微露,一艘蓝白相间的船舶悄然划破水面,驶向沙颍河的深处。
这艘名为“豫交投001”号的千吨级新能源智能货船,不仅是河南内河航运史上的首例,更如一支绿色画笔,在古老的中原水道上勾勒出“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
它的起航,不仅承载着技术突破,更标志着河南内河航运正式驶入绿色化、智能化的崭新航道。
减碳九成以上,电动船起航
7月11日,“豫交投001”号又一次开始新的航程,从周口港出发,驶向太仓等地,以测试不同水深条件下的船舶性能。
这艘承载着绿色梦想的船舶,是河南交投港航有限公司联合武汉理工大学严新平院士团队及多家航运头部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研发。
今年3月19日,它从杭州出发,历经11天的航程,在钱塘江、长江、洪泽湖、淮河和沙颍河上完成自主航行功能测试。之后,在平顶山—漯河—周口航线上,多次开展了有人监督条件下的自主航行、远程驾控载货测试及功能验证。
与传统依赖柴油、轰鸣震耳的船舶相比,“豫交投001”号堪称一场动力与智慧的静默革命。
河南交投港航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揭示了其核心优势,“豫交投001”号采用两组总容量1567.86kWh磷酸铁锂电池,可支持船舶连续航行超200公里。相比柴油动力,“豫交投001”号可减少碳排放90%以上,电耗为7.35度/公里,燃料成本较柴油机降低85%。
值得一提的是,船舶搭载了智能航行系统,可实现自主运行,就像无人汽车驾驶一样,船舶变得更“聪明”。为确保安全,还构建了多重接管机制,当遭遇突发状况时,远程操控人员能对船舶实施精准操控,船员也能在第一时间介入,切换至手动操控模式。
此外,“豫交投001”号对船舶型线进行了设计优化,大幅提升了装载能力与航行性能,更贴合河南内河航道的独特水文特征。
“‘豫交投001’号作为旗舰示范船,其意义远不止于自身航行。”上述负责人强调,“它更将为河南内河流域船舶的电动化改造,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路径’。”
从“燃油时代”向“电动时代”跨越
国家“双碳”目标下,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转型已成为无可回避的命题。
日前,交通运输部等6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畅通高效、绿色智慧、安全韧性、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明确提出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打造绿色低碳港口、建设绿色美丽航道等任务。
传统船舶对重质燃料油的依赖,不仅带来高碳排放,更伴随着难以忽视的振动、噪声与油污风险。向清洁能源转型,无疑是解锁内河航运可持续发展的“破题之钥”。
此刻的河南,正迎来内河航运复兴的黄金窗口期——淮河、沙颍河等航道升级如火如荼,“通江达海”的蓝图徐徐展开。发展新能源船舶,是河南在激活“黄金水道”经济价值与守护“绿水青山”生态底线之间,寻求到的共赢方案。
而放眼四邻,一场围绕“新”船舶的绿色竞速已悄然展开。
例如,湖北支持船舶绿色动力技术应用和产业链发展,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绿水基金”,绿色智能船舶制造整体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安徽推动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组建成立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联盟,率先打造运营全国首艘110TEU纯电动集装箱船;
山东依托京杭大运河的“黄金水道”优势,成立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打造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国内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示范基地项目。
“绿色航运”,河南如何落子?
“豫投001号”起航,仅是河南内河航运绿色转型发展的一个序章。
4月30日,《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修编(2025—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清晰勾勒出未来十年的发展脉络,其中提到:
紧扣“双碳”目标,推进绿色美丽航道建设,推动港口绿色转型,实现航运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加快信息化等新技术应用,着力构建数字航道与智慧港口,推进船型标准化进程;
从服务、管理等多维度开展模式创新,提升安全保障水平与服务能力;
推动港口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助力行业节能减排,全力打造绿色、安全、智能的内河航运体系。
蓝图已经擘画,河南如何开启绿色新篇章?对此,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巡视员李政新建议,加大绿色船舶关键技术和装备科研攻关,如纯电动船舶、氢燃料电池动力船舶、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舶等,为市场提供更多绿色技术的选择。
同时,完善相关服务配套设施,推进港口、航道的绿色化,加强码头绿色改扩建,建设零碳码头,鼓励港口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
此外,开展绿色航道养护行动,推广应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实现航道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