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发布重要意见后,最高法迅速作出新部署。最高法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响应中央要求。一方面,组织各级法院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意见的精神实质,确保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和工作重点。另一方面,结合司法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推动意见在司法实践中落地生根。同时,加强对各地法院的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新部署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
据最高法消息,7月21日,“全国大法官研讨班”开班式举行。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出席并讲话。
最高法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邓修明主持开班式。各高级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党组书记、院长等参加会议。
几个信息值得关注。
第一,中央发布重要意见。
“抓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贯彻落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审判执行工作的总纲和主线。”张军说。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承担着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定分止争、维护公正的重要职能。
新华社7月14日发布消息,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这是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新征程司法审判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谋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司法审判工作最重要的顶层设计文件。
《人民法院报》称,“党中央专门就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印发《意见》,规格之高、内容之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中央的《意见》从“坚持和加强党对审判工作的领导”“以严格公正司法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审判工作支撑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详细要求。
7月15日,张军主持召开最高法党组会,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
会议强调,要“积极应对案件总量大和定分止争面临更复杂多样情况的问题,忠实履职尽责、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更好履行‘最后一道防线’的职责使命。”
第二,依法严惩贪污、职务侵占、行贿、受贿等腐败犯罪。
中央的《意见》,从6个方面作出25项具体工作部署,每一项都备受外界关注。
以“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例。
对于经营主体而言,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时刻都不能缺少。可以说,无论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还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好的营商环境。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保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审判机关在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要如何做?
中央的上述《意见》提到了多个方面,其中第一个是“依法严惩各类经济犯罪,依法严惩贪污、职务侵占、行贿、受贿等腐败犯罪,有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此外还提到,“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健全有效防范、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强化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等。
第三,坚决克服、纠治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
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到要规范涉企执法。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要求,“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
今年3月28日,最高法召开会议,对全国法院开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进行动员部署。
张军提到,要依法加强对违规异地和趋利性执法司法案件的审查,以对大局负责、对法治负责的态度和决心,坚决克服、纠治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严肃认真检视涉企审判执行中的突出问题,敢于动真碰硬,坚决彻底纠治。
此次全国大法官研讨班提到,《意见》部署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持续抓好贯彻落实”。
最高法要求,加强对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案件的审查,建立健全甄别、处置、防范机制,坚决纠治一批涉企审判执行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在严格公正的基础上,在严格依法的前提下,用足用好以调促和、活封活扣、引导“可重整不清算”等措施,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做实定分止争。
最高法提到,规范涉企执法司法,审判机关是“最后一道防线”,要“加强对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坚决纠治违规异地和趋利性执法司法,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