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寄予厚望、剑指“中国第一高楼”的项目,命运却充满坎坷。从最初的规划到后来的建设波折,它历经了诸多磨难。在地标竞赛的热潮中,各城市纷纷打造超高建筑,仿佛高度成为了城市实力的象征。然而,过度追求高度往往忽略了实际需求和城市生态等重要因素。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地标竞赛不如回归理性。城市的发展应更注重品质、功能与人文的融合,让每一座建筑都能真正为城市和居民服务,而不是单纯为了争夺所谓的“第一”而盲目建设。只有这样,城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展现出真正的魅力。
文/凯风
摩天大楼热,开始消退了。
据媒体报道,在经历多年停工、两次法拍流拍后,曾剑指“中国第一高楼”的地标项目,深圳世茂深港国际中心迎来新的转机,深圳有关部门拟以68亿元总价,收储相关地块。
图源:南方都市报
1
遥想8年前,世茂集团以239亿元的天价竞价这一地块,创下彼时深圳土地市场史上第二高纪录,规划打造主体高度700米左右的超级摩天大楼,取代高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重塑“中国第一高楼”的城市地标形象。
然而,这一项目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就一直命运多舛,先是从700米被削高到600米左右,接着遭遇房地产行业调整,2022年因企业流动性问题而被迫停工,2023年先后两次被推上拍卖平台,但两度流拍无人问津,直到此番政府收储。
然而,即使政府收储顺利推进,收储价格已经不到当年地价的三分之一,这还没算上已经消耗的巨大建设支出、资金成本。更关键的是,据媒体报道透露,项目出让时,出让人未取得600米建设高度规划条件,至今主塔高度不明确。这意味着,即使一切都不成问题,最终落成的高楼恐怕也很难超过600米。
深圳“中国第一高楼”的遭遇,正是摩天大楼从高热不退到全线退潮的缩影。不只是深圳,还有多个城市当初雄心勃勃的“第一高楼”项目,不是因限高而被砍了高度,就是因债务问题而中途停工,要么就一直停留于纸面规划上,根本就没有落地。
要知道,10多年前,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走热,加之城市开发强度不断提升,“向天空要空间”就成了不约而同的选择,加之部分地方对城市形象的追逐,各大城市盛行摩天大楼竞赛,写字楼动辄三五百米,就连住宅高过100米的也比比皆是,而中国也成为全球超高层建筑最多的国家,全球TOP20摩天大楼,我国占了半壁江山。
如今,摩天大楼热开始集体退潮,背后一方面来自政策的限制,摩天大楼“限高”早已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则受市场大环境变化的影响,当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摩天大楼热自然难以为继。
2
从政策层面看,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
这不是第一次限制摩天大楼,最近几年,各类政策可谓层出不穷。根据住建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文件,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集中布局。
综合来看,哪怕是一、二线城市,也不得随意新建500米以上高楼,上海的中国第一高楼,将再无挑战者。而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第一高楼或止步于250米;至于一般地市和县城,天际线的高度或将被定格在100米。县城的住宅则被限制在6层左右,最高不超过18层。
从市场层面看,摩天大楼往往是大基建、房地产热和高增长时代的产物,蜂拥而上之际,恰是经济最繁荣之时,伴随着楼市热潮大干快上。一旦大环境出现逆转,摩天大楼方方面面的弊端就会愈发凸显。
且不说摩天大楼本身已经超出消防能力的限制,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摩天大楼本身的建造、维护成本都极其高昂。建设成本高,意味着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支撑,一旦市场变化,企业遭遇债务问题,摩天大楼就不乏“烂尾”风险;维护成本高,意味着未来的运营开支同样庞大,而由于地价、容积率过高,未来的拆改同样成为难题,“高层建筑会否沦为新贫民窟”的讨论并非杞人忧天。
更关键的是,随着大环境发生变化,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全球对于高端写字楼的需求都开始减弱,写字楼空置率提升成为全球性问题。早在两年前,官方会议就曾直言“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说的不只是住宅的供求之变,同样也是写字楼的供求之变。
无论政策还是市场环境,都已不再支持摩天大楼的狂飙式扩张了,更不支持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形象而展开的“地标竞赛”,无论是房地产建设还是城市发展,都要回归到理性轨道上来。
上一篇: 给大家介绍 🌼🔮 天道联盟房卡什么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