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里有生活
当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光束掠过古宅梁架,327 万个点云坐标在数字空间重构出毫米级精度的榫卯节点——这个暑期,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浙里榫魂・数境传薪” 实践团队联合宝略科技,正式启动浙江省 126 处古建筑榫卯结构三维数字化建档工程,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千年古建建立“基因档案”。
图为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浙里榫魂・数境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合影
产学研协同:解锁古建营造的“数字密码”
作为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宝略科技与宁职大数字建造专业深度联动,共同推进这项被学界称为“古建基因抢救计划”的工程。“传统木构建筑的榫卯结构是古人的‘营造密码’,但随着时间流逝,许多实物正在腐朽,数字孪生技术能让这些‘密码’永久留存。” 项目负责人、宁职大陈明教授介绍,工程将对浙江境内126处典型古建筑的榫卯节点进行全维度扫描,建立数字孪生档案。
目前,团队已完成张人亚故居、宁波灵桥、天一阁等20处建筑的数字化采集。在宝略科技数字孪生实验室,通过三维模型可清晰查看张人亚故居“十字穿枋”榫卯的每一处细节。
技术攻坚:0.1 毫米的 “文明守护线”
“误差必须控制在 0.1 毫米内,否则就可能错过榫卯结构的力学关键节点。” 宝略科技副总经理曹志伟向团队展示技术成果时强调。为达到这一精度,团队采用 “点云智能降噪算法”,通过百万级点云数据的筛选与校准,剔除环境干扰因素,确保数字模型与实体结构的一致性。
图为曹志伟副总经理向团队解析宁波罗城数字孪生模型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宝略科技有限公司曹志伟副总经理
育人赋能:让数字工匠接续文化薪火
“原来数字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文明传承的‘科技防线’。” 实践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与文化保护的紧密关联。通过参与扫描操作、数据建模、模型校验等全流程工作,数字建造专业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三维建模、工程力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更明晰了 “技术为民、科技护文” 的责任。
“未来,我们希望这些数字档案能成为古建修缮、文化研究、科普教育的基础数据库。” 团队指导教师表示,之后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让更多青年学子以数字技术为笔,续写传统工艺的当代篇章。
文字:楼佳、刘念、马学俊
摄影:蔡芯怡、陈浩南
上一篇:特朗普最新支持率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