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商学部党委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党团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为主线,先后部署11支实践队伍、200余名党团干部师生深入河南多地乡村一线,在田野间书写青春志愿、服务社会的生动答卷。
构建“三维育人”体系
学部党委始终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试金石”,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党团联动”的三维育人体系。
(一)党委主导定航向
学部党委以高站位谋划 “三下乡” 社会实践工作,将其作为检验立德树人成效的核心载体,通过专题会议精准部署实践任务。党委明确要求打破党团活动壁垒,推动 “三下乡”实践与“三会一课”的政治学习、“主题团日”的思想引领深度融合,形成“理论学习—实践践行—价值升华”的闭环育人链条。并且要求立足学部工商管理等商科专业特色,锚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主轴,让青年学子在田间地头感悟初心使命,在服务群众中强化责任担当,以党委的精准领航确保实践活动始终沿着育人初心与时代需求同向发力。
(二)支部联动建机制
各党支部牵头建立“实践前-中-后”全周期培养闭环:实践前,通过主题党日开展政策学习,邀请支部书记或者委员进行培训;实践中,党员教师与团员结对,带领学生记录实践日志、梳理问题清单;实践后,召开组织生活会总结反思。2025年“法润心田”宣讲团联合荥阳任河村党支部,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党员骨干带头解读《乡村振兴促进法》,累计服务村民300余人次,推动法治理念扎根基层。计划活动结束后在校园内进行“乡村归来话收获”分享会,形成了闭环培养体系。
(三)党团协同育初心
学部团委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在党委指导下组织团员青年走访安阳林州红旗渠、信阳大别山等红色教育基地。党员教师带队讲解党史、新中国史等,团员学生通过“红色故事分享会”“初心日记”等形式深化感悟。2023年红光致远寻访团在安阳林州青年洞,由党员教师领誓重温入团誓词,团员代表分享“红旗渠精神与青年担当”感悟,推动“专业实践+红色教育”深度融合。
打造“三化协同”实践模式
在党委统筹下,团委整合党团资源与商科优势,构建“红色传承+产业帮扶+民生服务”多元矩阵,党员师生带头组建特色队伍开展“三化协同”的实践模式。
(一)多元化实践拓展服务边界
“三下乡”活动形式多样,涵盖了参观学习、调研访谈、小课堂、线上线下销售体验、政府座谈、普法宣传、红色研学等多个方面。在2025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商学部党员师生带头更是组织了7支队伍,分别赴不同地区开展非遗传承、特色农产品推广、普法宣传、留守儿童帮扶及乡村振兴重点村调研等活动,实现了实践形式的多元化和内容的丰富性。
(二)项目化运作筑牢实践根基
学部党委培育“红光致远寻访团”“法润心田”两大党团共建品牌项目,推动实践规范化开展。其中红光致远寻访团从2022年至2025年连续四年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后来到了信阳大别山、安阳林州、禹州神垕以及安阳滑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乡村振兴活动。法润心田社会实践团也先后到鹤壁石林村、荥阳任河村开展法律进企业、乡村、学校等活动。依托两大实践项目,团队成员分别参加了非遗文化大赛、“挑战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2025年,学部积极申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专项,青苗筑梦队在开封市仙人庄乡调研“认养一分田”农场、蟠桃园、鸭棚项目,学习运营模式、品种特点等,为产业分析和直播带货积累数据;同时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收集村民关于农业生产、乡村建设的心声,“挑战杯”项目化运作使得实践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精准化对接深化校地协同
学部党委牵头搭建校地合作平台,推动党支部与地方政府、企业党组织结对,实现资源精准对接,共同推动“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例如,在钧瓷文化推广活动中,商学部与神垕镇政府、大宋官窑等企业紧密合作,通过座谈会、销售体验等形式,共同探讨钧瓷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在2025年的活动中,商学部与滑县团委、画宝刚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实践村庄等建立联系,这种校地合作模式不仅为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实现“三个转变”发展目标
(一)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担当
通过近几年的三下乡实践,在党员带动下,85%的团员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部分同学将项目带到赛场并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2024年红光致远寻访团将实践成果带回学校,开设钧瓷文化课堂,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2025年语暖童心志愿队通过外语角、文化分享会等营造学习氛围,建立定期回访机制;太行星火筑梦团在百泉村开展“树荫下的薪火讲堂”,采访老党员、老干部,用通俗语言向乡亲们讲述红色故事。这些实践使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担当者。
(二)从短期帮扶变为持续赋能
党支部推动实践从“一次性服务”转向“常态化合作”。2025年青苗筑梦队为开封市仙人庄乡何楼村定制特色农产品发展方案,从品牌、电商、文旅等维度助力乡村振兴;红光致远寻访团与滑县非遗传承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传统文化持续活化;语暖童心志愿队赴开封百塔村,通过入户调研掌握留守儿童外语学习痛点,制定“外语+全科”分层方案,建立定期回访机制,计划推广帮扶模式,持续以专业力量照亮留守儿童求知路。这些实践实现了从一次性帮扶到长期赋能的转变。
(三)从单点突破变为品牌示范
在党委总结推广下,培育“红光致远寻访团”“法润心田”等品牌项目,相关事迹被校级及以上媒体多次报道,相关视频浏览量超50万次,相关团队连续为省级重点团队。2025年红光致远寻访团--滑邑探兴、法润心田、青苗逐梦实践队、太行星火筑梦团等的实践活动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形成品牌示范效应,展现了育人成效。
党旗所指,团旗所向。黄河科技学院商学部党委通过做深做实“三下乡”实践,生动诠释了“党委掌舵、支部划桨、党团员同频”的协同育人逻辑——既让党员在服务中锤炼初心,又让团员在实践中坚定信念,更以商科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未来,学部党委将持续深化党团协同机制,引领广大青年把红色基因在实践中传承,把专业价值在服务中彰显,全面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上一篇: (5分钟科普下🍕微信牛牛金花房卡购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