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2024年10月,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国家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今年以来,各项政策“组合拳”持续更新、落地显效。
2025年时间过半。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国民经济迎难而上、稳中向好。即日起,大河财立方推出“2025‘策’动力”系列报道,观察相关政策如何因地制宜、因时施策、因势而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大河财立方 记者 闫文瑞】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将“稳就业”列为“四稳”之首,到河南等多省份打出政策“组合拳”构建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一系列政策举措正为更多就业者提供保障和指南。近日,大河财立方记者实地探访当下的就业情况。
政策引领,筑牢就业压舱石
2025年,国家层面稳就业政策体系更趋完善,形成了多维度、精准化的“组合拳”。
聚焦岗位创造。3月26日,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印发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明确要挖掘先进制造等新质生产力就业潜力、推动消费新热点转化为就业新渠道等,为就业工作明确了重点方向与具体路径。
强化企业稳岗。4月2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惠民政策措施的通知》,从稳定企业岗位、助力提升职业技能、兜牢失业保障底线等多个维度,直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激励企业不裁员、少裁员,稳住就业基本盘。
加码技能培训。4月2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透露,667亿元的中央就业补助资金已及时下拨,后续还将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持续加强就业公共服务。
打破就业帮扶“最后一公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5月26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20条服务举措,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专业化水平。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迅速响应。今年1—4月,全省已减征失业、工伤保险费23.13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06亿元。6月初,四部门联合发文,将稳岗返还政策延续至2025年底,明确大型企业返还30%,中小微企业最高返还60%。7月,河南印发通知部署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人工智能产业青年就业行动,编制发布分地区、分领域人才需求目录,已归集重点产业企业用工岗位50万个。
对于稳就业系列举措的效果,豫北转向系统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闫素珍表示:“2024年公司享受到近30万元稳岗补贴,有效减轻了负担,稳定了员工队伍。”
“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我的愿望,如今实现了,非常珍惜。”在焦作孟州,25岁的吕可飘结束了求职奔波,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生的身份,成为上市公司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员。“公司向员工承诺只要好好干,不裁员、不降薪,还会稳步加薪。”
对此,该企业人力资源总监熊晓华告诉记者,良好的发展势头让企业有底气“招兵买马”。
服务下沉,畅通就业微循环
强化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服务可及性不足的关键。河南将国家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依赖服务网络的毛细血管着力拓宽劳动者城乡基层服务空间。
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正成为现实。8个“乐业小站”覆盖29个街道,宛如社区里的“就业便利店”。曾因离职陷入求职困境的李小华(化名),正是通过小区海报了解到这一服务,在工作人员推荐下参加汽车主播培训并成功上岗。“没做过主播也没关系,站里和企业会提供技能培训。”近日,郑州经开区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小站已发布岗位3.8万余个,线上小程序实现“筛选—报名—培训”闭环服务。
据了解,2025年河南将新建1个省级、4个市级、50个县级零工市场,新改建2000个零工驿站和40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当基层就业服务网络不断织密,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难题也迎来组合拳破解。
面对高校毕业生,河南积极落实国家岗位挖潜扩容要求,打出“政策性岗位+市场化就业”组合拳。实施“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计划”,全省统一招考5000名本科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财政每月发放3500元工资;“万名大学生助企服务计划”组织企业开发万余岗位;“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扩容千余个岗位,为毕业生拓宽就业蓄水池。
同时,为破解“学用脱节”的困境,河南高校积极行动,主动把教学链嵌入产业链。在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与豫北转向系统公司的共建车间里,智能设备嗡鸣作响。“订单班学生上岗后,故障诊断效率比普通员工高15%。”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闫素珍坦言。该校与500余家企业协同育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居96.5%以上。
与此同时,国家推动的“消费新热点转化为就业新渠道”在河南也初见成效。郑州鲲鹏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无人机培训教员许富森,凭借爱好从职业院校走向讲台。“无人机行业处于风口,我希望教会更多人飞行技术。”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测算,人社部公示的咖啡加工师、无人机操控员等新职业,未来5年有可能创造3000万个以上就业机会。
创业带动、产业虹吸,激活就业新生态
创业是就业的“倍增器”。“从民航飞行员到养老行业创业者,跨度虽大,但政策支持让我有了底气。”90后侯腾宇创办的河南谷子益护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已为300余名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护理岗位,年营收从200万元跃升至500万元。
据了解,郑州市人社局2025年调整一次性创业开业补贴政策,为每位创业者发放1万元补贴。像侯腾宇这样的年轻创业者正逐渐成为就业的蓄水池,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良好的发展循环。
与此同时,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链主企业的“虹吸效应”尤为显著。郑州比亚迪2025年春节后一次性招工2万人,本地应聘者成为直接受益者;中原内配不仅自身吸纳就业,还与高校设立“智能制造学院”,每年培训技能人员2000人次。数据显示,2024年郑州市场主体总数突破210万户,民营经济占比超97.3%。
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的双重释放,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就业成效。河南省人社厅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20.19万人,重点产业链带动就业效应显著,制造业、新兴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2025年上半年,随着各项就业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百万岗位计划”“春季攻坚”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结构持续优化。
“稳就业不仅是提供岗位,更要搭建成长阶梯。”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何二毛说,河南从2024年开始实施“百万英才汇中原”行动,力争到2027年每年吸引留住100万名大学生。
“让就业符合市场变化是亟须考虑的。”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冯老师就业工作坊”创始人冯科告诉记者,希望就业政策能根据就业市场变化,及时更新职业培训目录,让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更匹配。与此同时,在扩岗位的同时,通过技能等级认定、薪酬增长机制等,让就业者有岗位、更有奔头,实现稳就业向高质量就业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