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2024年6月,联合国宣布2025年为“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中国科学报》2025.01.08)。站在量子力学诞生百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不难发现,量子这一微观世界的科学理论早已悄然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如今,量子科学更是逐步从实验室的理论研究逐步走向实际应用,重塑着人类对量子技术的认知边界。
我国正处于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循着在科学家座谈会提出的“四个面向”的指引,科技与产业深度交融、同频共振,源头创新蓬勃涌动,前沿成果加速落地,越来越多的创新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作为国产量子科技新兴企业,国器传感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突破,在SERF原子磁强计及碱金属原子气室技术方面取得重要成就,逐步让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从实验成果变为产业界红利,不仅打破了行业技术壁垒,更为推动国产量子仪表的产业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艺突围 深深扎根量子科技关键技术
SERF原子磁强计作为量子传感领域的重要技术,以高灵敏度、非低温操作及生物兼容性等特点,在生物医学成像、工业无损检测等多个领域表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其研发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通过对关键技术的层层剖析,国器传感不断精进技术,针对研发难题进行逐个击破。
通过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材料,成功将探头尺寸缩小至3.8cm³,支持穿戴式医疗设备的使用。同时,国器传感还研发了多通道阵列式传感系统,在灵敏度达到10 fT/Hz1/2的情况下保持高度一致性,适用于脑磁图高密度布点,为生物医学成像等领域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
产学研协同创新 抢占量子科技发展先机
面对量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器传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携手开展产学研合作。双方依托各自的技术优势与资源积累,共同致力于SERF原子磁强计技术的创新与成果转化。
此外,双方还共同推动了SERF原子磁强计在生物医学成像、工业无损检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在高校理论突破+企业工程化能力的协同作用下,通过联合研发和技术攻关,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传感产品,为我国量子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克难攻坚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生态裂变
在坚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国器传感在量子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真正面向市场与用户需求,探索技术与成本的平衡点,持续开展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研发迭代,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指标与用户体验,全力拓展应用场景,扩大市场规模。国器传感在碱金属原子气室工艺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尤其是通过微米级玻壳加工技术和精密的制造工艺,不仅提升了SERF原子磁强计的整体性能,更为我国在量子仪表领域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从公开数据来看,搭载国器传感核心部件的零磁医疗设备,已累计与26家医院达成战略合作,采集超10万例临床数据。近期,国器传感更是成功通过ISO三体系认证,在产品质量、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领域的综合实力获得国际标准认可,为企业长久而高质量的发展再添硬核背书。
结语:
从实验室奔向生产线,多项成果落地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有力体现。这期间的种种突破,不仅是我国量子科技关键技术自主化努力的结果,更是落实“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随着政府与各界的有效协同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相信国器传感将继续深耕量子科技领域,深化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生产,为我国量子科技行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期待以国器传感为窗口,预见中国量子产业不可估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