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如同一颗闪耀着光芒的明珠,深深触动着打工人的心弦。它讲述了为了将荔枝从岭南送至长安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那漫长的路途,仿佛就是打工人日常工作的写照,充满了艰难与挑战。每一次的奔波、每一滴的汗水,都如同荔枝上的露珠,晶莹而珍贵。看着主人公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打工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份无奈、那份坚持,让无数人感同身受,不禁潸然泪下,因为他们从这颗“长安的荔枝”中,看到了自己为生活而拼搏的模样。
大家都知道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这部电影最令人佩服的是,导演大鹏把它每一个字几乎拍了出来。更令人赞叹的是,安史之乱前的大唐气象、庙堂之外的人间烟火、庶民草根的悲欢离合,都被合理合情合适地嵌入转运荔枝的风景里。
作者 | 钱德勒
编辑 | 朱人奉
题图 | 《长安的荔枝》
今年的暑期档被一颗“荔枝”滚热了,由大鹏自导自演的古装电影《长安的荔枝》从7月25日提档至7月18日,并且与“老炮儿”姜文同样自导自演的新片《你行!你上!》展开了正面对决,票房高下还要少安毋躁,有待战线全面铺开方可知晓,但经过数日密集的点映,“荔枝”的新鲜与口碑已然在社交平台上借势充沛的物流源源不断地输出了。
对于二刷的我,该片在心中已经提前锁定2025年最佳古装大片,因为它不但尊重了马伯庸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准确转译了现代人的体感,更在此基础上打开格局,安史之乱前的大唐气象、庙堂之外的人间烟火、庶民草根的悲欢离合,都被合情合理合适地嵌入转运荔枝的风景里,定格即永恒。
(图/《长安的荔枝》电影海报)
当人成为了耗材
电影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讲述宦官鱼朝恩(常远 饰)授权刘署令寻找接锅侠从岭南转运新鲜荔枝,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对于任何长安小吏来说都是“死局”。
在当时的长安,鲜荔枝惯常只有做成荔枝煎才能保存,才能成为达官贵人的盘中小食,最后这顶锅落在刚刚买了宅子,要还寺庙月供(当时流行僧人以乐善好施的名声出面借贷)的李善德(大鹏 饰)头上。
一个“煎”字,就暗喻了李善德如果按照流程循规蹈矩,就是一个“死”字。刘署令移花接木,在字帖原本的“鲜”字上覆盖了“煎”字,揭开就如台词所说是“小人的一条人命”。
作家马伯庸写这部比短篇长一些、勉强达到中篇标准的小说,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讽刺“个人”与“流程”的关系,当然妙手偶得之,很多复杂的社会学话题也都是从这样的小切口引爆的。
《长安的荔枝》2022-10
作者:马伯庸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较之有“注水”嫌疑的剧版,电影版剧情的主干被推进得非常干脆利落、毫不犹豫,李善德怎么背水一战,“就算失败也看看距离终点有多远”(台词);转运荔枝的过程也是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几乎没有斜枝冗叶干扰,对于观众来说很入戏,沉浸式极强。
最让人唏嘘的地方在于,大鹏还拍出了荔枝转运下的“暗线”。除了“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极易断崖式腐朽的鲜荔枝,被“暗度陈仓”运输的至少还有两件事物。
一个是少年郎,也就是李善德。他以为自己凭真本事读书进入长安娶妻生女,可以顺顺利利安家立户,却无端被卷入朝野权势倾轧之中,就像机器崭新的零部件被投入到传送带,从长安到岭南再回长安,变成了划痕触目惊心的耗材。当李善德即将把荔枝送到长安城门口时,他已经是白发凌乱、双眼充血、皮肤皲裂黝黑如枯树皮的“老者”,这一年就像用十倍加速度跑完了他的一生。
李善德老少对比图。(图/《长安的荔枝》)
第二个是木棉花,这是电影原创的浪漫,它除了代表李善德夫妇之间的爱情,更与荔枝形成鲜明的互文关系。木棉花产自民间,岭南俯拾皆是,并不值钱,却被有心人珍惜,最终在片尾盛开,如妻女真心的笑靥;荔枝呢,成本昂贵,被圣人贵妃惦记,最后却魔幻地成为宴会摆盘上的装饰,并不曾真的入口完成水果该有的使命,实现存在的价值,它的易朽与脆弱,甚至与朝代的更迭形成见微知著的投射关系。
(图/《长安的荔枝》)
不仅如此,影片用特效手段展示了李善德如何心急如焚用马蹄“画路线”,而这一条从岭南到长安、翻山越岭的物流线上,被转运的还有马匹、钱财、人命、信任、尊严等等,大唐的版图在电影里成了具象的生命线,也成了一个帝国兴衰的经脉图。
荔枝是皇权的障眼法
圣人为何要下达一个送鲜荔枝的死令,表面上看是为了贵妃的生辰,博美人一笑。实际上,他是将贵妃推到朝堂之前,堵悠悠之口,这个任务成了,劳民伤财,是因为贵妃骄奢要吃荔枝;这个任务败了,同样劳民伤财,也是因为贵妃骄奢要吃荔枝,贵妃左右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看,《长恨歌》对于他们爱情的歌颂就有点倒胃口了,让人深感讽刺。
唐玄宗更隐秘的政治阴谋,其实是用“荔枝”来测试皇权能够伸手、掌控的地理范围和人心距离。就像电影里岭南节度使何启光(林雪 饰)与幕僚赵辛民(孙阳 饰)分析所说,岭南如果送鲜荔枝那么容易,为何不送,就是偏安一隅,不听长安派遣,有谋逆之心,所以这荔枝必须送不成。同样,荔枝也成为远在长安的朝堂官场内讧、推诿、撕扯的外化象征。
(图/《长安的荔枝》)
杨国忠(刘德华 饰)希望送成荔枝,这样就能讨好贵妃,巩固杨门一族的势力和圣眷;鱼朝恩不希望荔枝送成,是因为此消彼长,有人得势,他就要失势,片中杨国忠与鱼朝恩的内斗,又与安史之乱前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的史实相吻合。
在片中,我们能看到地位最高的大人物只是外戚杨国忠,圣人和贵妃都没有露面。这其中的深意,或许就是暗示看不见的皇权大手。宴会上,贵妃把荔枝拿起把玩一会儿又放下,鱼朝恩趁机加戏大声通传,安禄山要献上胡旋舞庆寿,杨贵妃的兴趣立刻转移,荔枝从纤纤玉手下滑落跌盘中。电影给了杨国忠落寞、尴尬表情的特写,也预示了杨门一族失宠和必将被剿灭的历史宿命。
为了挽尊,杨国忠悻悻地“补刀”,说岭南荔枝不过如此,不如蜀地所产。杨国忠尚且如此,在他之下的鱼朝恩,以及给李善德制造各种流程障碍、有平庸之恶的衙门众官,一旦失去利用价值,何尝不是自身难保的工具人。
(图/《长安的荔枝》)
大家都知道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我最佩服导演的是,他把这句诗的每一个字都几乎拍了出来,并且有相应饱满、具象的故事细节进行支撑。
一骑,就是无数人的命,拱着李善德一人骑马活下来去送荔枝;真正“妃子笑”的人,并非不知真容到底如何的贵妃,而是李善德的妻子郑玉婷(杨幂 饰),这一笔非常具有反叛的平民精神,且有封神之力。
(图/《长安的荔枝》)
无人知是荔枝来,除了宴会上少数几个人知道转运荔枝这一生死局的来龙去脉,无论天子还是贵妃都被蒙在鼓里。长安宵禁后的平民百姓也不知道这深夜马蹄疾驰是因为什么紧要的事。
歌照唱、舞照跳。这边厢,白发李善德命悬一刻,飞奔进城;那边厢,一个孩童在席间背诵诗句,大人夸赞他大有可为。以观众的上帝视角来看,这就是最悲怆的自嘲了。
所以这些“无人知”的影像画面在当下也有意义,当卑微的生命沉入日常生活的滚滚红尘里,如果没有文学或者电影这样的艺术载体,可能真的就成为虚无,就像这无数影像中曾经被激情描绘过的长安。
(图/《长安的荔枝》)
从古意里抽取的个体意识
虽然本片是古装戏,却没有一点点迂腐的古意,这是我最欣赏的地方,该讽喻现实现象时毫不忸怩,大大方方,从房贷压力到职场内斗。
李善德要跑通各个衙门要钱要人要马匹时,就像一个大厂员工为了完成项目,跑财务、人力、技术、市场等部门,各个部门把锅甩得满天飞,他只能仰头长叹,不知道从何理起这团乱麻。电影里也将大唐朝堂几乎拍成了一个大厂员工跑写字楼的构图和视觉效果,上上下下,见了各种嘴脸,李善德站在一个圆圈的中间愁眉苦脸。闭环的意思,原来是让人无路可走。
苏谅(白客 饰)作为富二代和家族次子的精神焦虑,相对送荔枝的大事而言似乎有些“自私”,他与哥哥苏源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原谅”。如果一位观众有过原生家庭困境的挣扎,就能懂苏谅为何故作潇洒却又孤注一掷地要加入送荔枝的背锅团,无非就是想证明自己与李善德一样是有用、有价值的。有一场戏,是他向得到杨国忠授权的李善德敬酒,酒杯自然而然地放低一些,不能被官方征用的失望、无力感瞬间如酒水满溢,像极了打工人对于庞大的组织系统不明就里,哪怕近距离接触,也充满了羡慕、敬畏及惴惴不安的状态。
(图/《长安的荔枝》)
这部电影也闪烁出一些现代色泽。历史上的苛捐杂税,在电影中成为现代人最敏感的金融数字问题,看大唐的大人物们如何空手套白狼,通过规则完成敛财与风险转移。而大家熟悉的安史之乱,尽管我们在杜甫的诗歌里感受过它的悲壮,但是对于现代观众来说,或许战争的惨状先放一放,电影里的安史之乱其实是更高维的、诗意陨灭的象征,它代表着一代人的精神柏拉图已经是大厦将倾,这一种感觉又超越具体的朝代,是更多李善德们为之痛哭流涕但无法言说的情感。
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从来都是我们亘古不变的最高使命。李善德是算学高手,也是凭这个本事进入长安为吏,但是,他在电影中实际上是被数字套牢的:房贷是数字,差一点就被隐藏的高利息圈住,他识破了僧人与商贾勾结的秘密;送荔枝的任务也是数字,时间、里程、马匹数、财力等等,这些数字都是明面的,只需要排列组合,理出最佳方案就好。
但有一种数字,是李善德无法控制的,那就是人命和人的命运,这就是皇权大手摆弄的。只要送荔枝成为常态,就意味着苛捐杂税成为惯例,转运荔枝经过的路线上就会有无数家破人亡。李善德拼死也只能算出送荔枝背后有多少钱财被空手套白狼落入贪官私囊,却算不出因为荔枝税,会有多少人丢了性命。还有一道数学题,李善德想都不敢想如何能算出来,那就是安史之乱后,到底多少长安烟火小户消失、多少人的壮志湮灭。
(图/《长安的荔枝》)
电影的片尾曲《庙堂之上》由歌手陈楚生演唱,唱得百转千回,荡气回肠,歌词有这么两句:
致我生如尘,世无双风一扬
愿这世间王侯与稚儿皆可沐朝阳。
这或许是影版《长安的荔枝》最让人共情、最沁入人心的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