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医生在进行心肺复苏救人时被质疑“袭胸”,引发热议。事实上,该医生的动作极为规范,心肺复苏本就是在危急时刻拯救生命的重要手段,在医学领域,救人是首要任务,不分性别。医生们经过专业训练,深知每一个动作的精准度和重要性,他们只是在尽自己的职责去挽救生命。不应因一些误解和偏见而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无端指责,他们的奉献和勇气值得我们尊重和理解。在生命面前,任何质疑和误解都应退居其次,让我们共同为那些默默守护生命的医护人员点赞。
近日,湖南衡阳一女子突然昏倒在地,面色、手部发白,无脉搏且意识丧失,一名男子跪地持续按压,实施心肺复苏,事后该男子却被指有“袭胸”嫌疑。
施救男子盘先生此前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回忆,当天下午,他路过时发现一女子疑昏倒在地,医生正为女子做心肺复苏。“那名医生穿着便装,她做了一轮(心肺复苏)很累了”,听到呼救询问后,盘先生没有犹豫地上前。
事发现场画面。图/九派新闻
据他介绍,自己是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的一名老师,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足球、马拉松等运动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他解释称,急救时自己的动作已非常注意,双手也是放在胸骨位置按压,如果自己手法错误,专业医护人员也会立刻纠正,“但他们也没有指出”。
那么从医学角度而言,该男子的操作是否符合心肺复苏操作规范?7月15日,九派新闻采访的两位急诊科专家,在看过上述男子跪地救人的视频后均表示,其心肺复苏动作基本规范。
武汉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翁方中指出,该男子的按压频率稍微偏快,但整体不错,“如果是非专业人士,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他仅从视频推测,该男子可能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
不过,因视频较短,这名男子是否曾配合人工呼吸一起施救,翁方中无从得知。他表示,对于特殊原因(如窒息)导致的心搏骤停,还是强调配合人工通气,如果考虑是心源性的,或者不愿实施人工通气,单纯按压也可以。
翁方中强调,心肺复苏要注意按压频率、深度和持续时间。频率为100到120次/分钟,胸骨下陷幅度5到6厘米,按压过程尽量不要中断,“如果没有人接手,需要一直不停地按”。如果中途按压停止,预后会变差,心肺复苏不容易成功。他认为,应该多鼓励公众掌握并实施心肺复苏操作。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周吉福也指出,按照心肺复苏要求,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段1/3处,即两乳头连线与胸骨的中线交点。对于一名路人来说,视频中男子的按压动作基本符合规范。
此外,周吉福补充,对于这类路人主动出手施救的情形,民法典有一条保护性规定。第一百八十四条“紧急救助的责任豁免”提到,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图/受访者提供
至于舆论层面的“袭胸”言论,周吉福称,按照操作规范,施救者的双手掌心朝下,一手在下,一手在上,掌根放在胸骨位置按压。此时,手指要翘起来而非放下去,目的是让发力点比较集中。手掌位于胸部上方,手指的方向正好为女性胸部位置,会给人一种错觉。但是在生命面前,这都不值一提。“所以,我们医学上在救助病人时是不分性别的,救助人也是普通大众,在性命面前,一切都微不足道。”
资料显示,心搏骤停是指患者心脏有效泵血功能突然丧失,导致血液循环停止,全身各个脏器的血液供应完全中断,如不及时恢复心搏,患者可发生临床死亡。因此,尽早、正确地施救,可使患者获得最大的生存机会。
在做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时,施救者首先暴露患者胸部,将一只手掌根紧贴患者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双手十指相扣,掌根重叠,掌心翘起,双上肢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轴,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确保按压深度5到6厘米,按压频率100到120次/分,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恢复原状。
心肺复苏的标准动作,总结自《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图/受访者提供
九派新闻记者 胡冰月
编辑 王佳箐 肖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