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 4 小时翻 8 吨垃圾找儿童手表,这一行为值得深思。从情感角度看,它无疑是“暖”的。环卫工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垃圾中艰难寻找,只为帮孩子找回丢失的手表,这份对孩子的关爱和责任感令人动容。他们不顾脏累,花费大量时间去翻找,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然而,从资源利用角度看,或许可以思考是否有更高效的方式来解决此类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举动传递出的正能量,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中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一面,这种“暖”值得被铭记和弘扬。
高温下,两名环卫工人历经4个多小时,徒手翻遍8吨垃圾,终于找到了游客遗失的儿童手表,这件事真的“暖”吗?
近日,广东游客卢女士一家在太原前往大同的高铁上,不慎遗失一块儿童手表。通过定位发现,该手表仍在大同南站,或已被当作垃圾处理。卢女士拨打市政服务热线后,大同两名环卫工人在高温下寻找4个小时、翻遍8吨垃圾,终于找到了手表。
在媒体将此事当作暖新闻报道后,却引发网友质疑:为了一块儿童手表,值得吗?
官方给出的答案是,值。该环卫公司的上级部门大同市城管局回应称,此前也有过帮市民寻找失物的先例,此次并非个例,“做啥是值,做啥不值?这是我们该做的事情,不要把它放得太高,也不要把它放得太低。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
游客遗失物品,不抱多大希望地尝试找回,当地环卫公司既让游客失而复得,又趁机刷了一波城市好感度,按理说,一箭双雕。可这样“双向奔赴”的暖心故事,公众为何不买账?
因为,这件事投入的成本和收益极不对等。仅就价值而言,两名环卫工人4小时高温作业的人力成本,加上垃圾转运、物品寄送的金钱投入,早已远超一块儿童手表的价值。
过去环卫工人千辛万苦寻找失物,往往找的是价值巨大、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比如,大量现金、听障人士的人工耳蜗、已故亲人留下的纪念品、存有重要资料的电子产品等。一块价值不算高、意义不很大的儿童手表,不值得如此大费周章。
“只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的承诺如果不设置前提,岂非游客丢个钥匙、丢本书、丢支笔,环卫公司也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找?为弥补个人疏忽,大量消耗公共资源,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值得追问的是,这则暖新闻,暖的是失主、是环卫公司、是当地有关部门,可谁来暖环卫工人的心?这几天,大同市气温动辄30℃以上。高温下,环卫工人本就辛苦,如今还要被上级安排,额外花4小时翻找8吨垃圾,将心比心,谁心里好受?
据报道,卢女士向两名环卫工人发红包感谢,遭到婉拒。这一行为是环卫工人自发的,还是环卫公司和有关部门为“将暖新闻进行到底”授意的?
退一步说,环卫工人即便自发婉拒了卢女士的好意,指派额外工作的环卫公司和有关部门,也应该从维护劳动者权益、展现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给予两名环卫工人物质奖励。因为这是他们应得的。
真正暖人心的,从来不是慷他人之慨的大方,更不是环卫工人“没苦硬吃”的付出。暖心故事,不能灼伤真正劳动的人,不能“寒”了以人为本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