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婚恋市场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9 块 9 速成的“恋爱做题家”。他们仿佛掌握了一套神秘的恋爱攻略,只需花费低廉的 9 块 9,就能迅速学会各种撩妹或撩汉技巧。这些“做题家”们通过学习一些所谓的话术、套路,在相亲、社交场合中如鱼得水,看似轻松地横扫了婚恋市场。然而,真正的爱情并非仅仅靠这些技巧就能维系,它需要真诚、理解和相互的陪伴。当人们过于依赖这些速成的方式时,或许会忽略了爱情中最本质的东西,最终可能会在感情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作者/富十几
编辑/章鱼
众所周知,以前人们谈婚论嫁,通常都要请先生看看生辰八字。
虽然现在时代变了,但年轻人还是热衷于在互联网上请个高人看看姻缘。
近两年来,短视频情感赛道上挤满了为痴男怨女指点迷津的“相亲分析师”。
啥叫相亲分析师呢?
直白点说就是根据你提供的相亲对象配置,帮你做出“这个男人能不能嫁”“这个女人能不能娶”的裁决。
别看这些老师拿到手的只有身高体重、房产存款等基础信息,但他们却能给你拆解出一部人物小传。信息增量之大,让人拍案叫绝。逻辑之顺畅,也让人惊叹不已。
但凡听过相亲分析师的网友都恨不能逐帧学习,使出高考冲刺刷题的力气钻研个中门道。
无论你是创业老板,还是业务骨干,是自由职业,还是全职儿女,只要你有婚恋对象,那么夜深人静的时刻你都有可能:
成为相亲做题家。
短视频
相亲做题家的「婚恋高校」
经常相亲的人都知道:相亲这事儿有时候堪比诈骗。
见面前对方自称“人老实,话不多”,见了面一看其实是“人老,实话不多”;
相亲简历的精髓就在于专修白云大妈包装术,即便是搭拉砖拖拉机来的,也要说自己是搭专机来的。
熟人牵线的相亲介绍水分都可以大到亲妈不识,如今大家习惯于隔着网线相亲,更不好验明真身了。
不过,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有痛苦的地方,就有商机。
互联网相亲分析师横空出世,成了适婚男女们的赛博防诈月老。
在相亲分析师的解剖下,那些乍一看都是沧海遗珠的高质量人类其实都是天雷。相亲课的入门知识点质朴又实用:
不要看对方说了什么,要看对方没说什么。
“不写工作,那就是没有工作”;
“只说是90后没具体说九几年,八成就是90年生人。”
“BBA一辆?那一定不是奔驰或宝马,大概率是奥迪。并且一定是A4,要是A6他肯定说A6了。”
“家庭资产9位数还是长子,条件里却没写工作,说明他既没有自己的事业也没有进入家族企业,在家没啥地位。”
〓 @九叔来支招
身高、体重、存款等一系列数字化条件,都可以套公式。
真实身高遵循“过5减4,低5为0”的规律。
简单来说就是身高178的要换算成174,身高174的要换算成170。不过如果对方说自己身高超过181,那这个数字基本没什么水分,“因为超过180的男人没有谎报身高的必要”。
如果报了身高但闭口不提体重,则很有可能是胖子。
“体重取峰,收入取谷”。
比如有男嘉宾自称体重180斤左右,那实际一定大于180斤;有女嘉宾自称收入3k-9k,直接取最低值。
〓 @反串小王
而在自我介绍描述长相这一块,不同的相亲分析师有不同的见解。
你以为自评“不帅不丑”已经足够谦虚,但在老师眼里,这是个定语从句,“不帅不”这三个字是用来修饰“丑”的;
你回顾过往人生所收到的赞美,觉得把“有点小帅”这个评价用在自己身上还算客观。结果老师综合其他条件一评估,断定这个评价极有可能来自你妈。
〓 @旺旺表弟
而相亲最常见的雷,就是「承诺贷款」。
有男网友投稿自己的相亲对象,对方自述“刚考上教资,准备当老师”。
在相亲分析师看来,这都不能算是一个拿得出手的优势,毕竟“准备”就等于“还没发生”,只有拿到了编制才算王道。
〓 @反串小王
老师们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针见血,戳中嘉宾的痛点,直打看客的爽点。于是很快就有网友学以致用:
一个土生土长有根基的北京人儿报身份证一定不会只报前三个数,因为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含金量藏在接下来几位数字里。由此可推,视频中的男嘉宾是个新北京人。
以上这些知识点基本刷两个视频就能手拿把掐,应对亲戚熟人硬塞过来的相亲对象绰绰有余。
但真正的高端相亲局,考验的是你的认知、眼界以及阅历。
比如有男嘉宾声称自己拿的是蓝皮护照,爱好是红酒、哲学、高尔夫,在纽约从事房地产行业。对大部分普通网民来说,这活脱脱就是一个精英形象。这时候识人无数且有长期海外生活背景的分析师就会告诉你:
“如果他是收租的包租公,一定会说自己是投资房地产的;如果他是个承接建筑项目的工程师,那他会说自己是开发房地产的。
但他只说了自己是从事房地产行业,证明他只是个房地产销售。”
〓 @北美软软星
一个25岁从事金融行业的女孩,有车有房,父母双亡,坐拥大笔遗产,感情经历为0。
听上去就像古早台偶里的女配人设,不爱门当户对的高富帅,只倾心于女主的穷小子官配。
但现实里真有这种好事吗?
老师毫不客气地告诉你,这女孩不是诈骗犯就是杀猪盘。
不出意外的话,在一起后对方会出钱带你出国旅游,很可能你再也回不来了。
而一个37岁有绿卡,在美国尔湾做日内交易员的金融男,又藏着什么猫腻呢?
分析师发现了第一个疑点——日内交易员是一个对能力和经济条件有着高要求的工作,但他的表述里既没提及学历也没透露家庭背景。
随后又根据“2019年买了一辆豪华suv,又在2025年添了一辆跑车”的信息破了案:
一个年轻气盛的富二代,几乎不会在买第一辆车的时候考虑具备家庭功能的suv。
所以从买车顺序可以推断出,此人曾经有过一段婚姻,甚至极大可能在离婚后分走了妻子一部分财产。
在这些相亲分析师的评论区,自然有网友提出质疑,他们认为部分当事人的表述明显被分析师过分解读了;根据几个模糊不清的条件,就一口咬定嘉宾离过婚,或是私生子,未免有些太不负责任。
但也有网友跳出来证明,自己确实碰到过相似的真实案例,而对方的实际情况跟老师分析得如出一辙。
当然了,相亲分析师也不是造福全网的活菩萨,他们有明码标价的收费标注。
既可以单次消费,也可以包月、包年,甚至还能一对一拜师。
其实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这些视频的参考意义并不大,有的甚至能看出剧本的痕迹。
不过这些博主们清晰有力、有理有据的解题方法论,却正中当代相亲做题家们的下怀。
婚恋做题
当代男女的「情感安全屋」?
有趣的是,学生时代不喜欢做题,总想恋爱;但适婚年龄又不想纯爱,只想刷题。
按理说,经历过高考洗礼的东亚儿女们,没几个人喜欢做题,可偏偏人人都在做题。
学生时代的分科烙印,在恋爱做题家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理科生,极有可能成为「爱情王熙凤」。
王熙凤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恋爱做题家身上表现为“未见其人,先见指标”。
从房子车子票子,到能刻在墓碑上的身高。
从42码的脚,到血糖指数有没有三高,一应俱全。
爱情王熙凤们主打全方位数据分析,严谨点可能还要用上python、漏斗分析,多谈几段恋爱没准都能顶上一个大厂P8的工作能力。
跟他们恋爱等于亲自参加一季《最强大脑》,没点逻辑能力很难走到下一关。
文科生,则更倾向于成为「爱情孙悟空」。
蔡依林唱三十六计,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而恋爱做题家里的文科生,深谙宇宙终极规律——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他们频繁拜访占星大师、恋爱学者、挽回专家;学行为、买话术,甚至还有一对一代聊服务,主打一个:
让自己变得不像自己,而是化身对方喜欢的样子。
@小赵 每次陷入恋爱僵局时,都会第一时间咨询互联网上的情感分析大师。语言描述配合俩人聊天记录,试图让大师代入自己逐字剖析婚恋对象的真实想法。
而她付出的代价是:2000块包周,10000块包月。
明明两个人在谈恋爱,其中一人却因为怕搞砸这份“爱情考试”,而偷偷作弊,甚至严重到殚精竭虑,会直接复制粘贴情感大师的话回复给对象。
@阿白 则在恋爱初始阶段就大肆购买“学习资料”,按星座分类找专门的星座情感分析师,按照对方给的资料话术一一对应在恋爱目标身上。
明明能感觉到对方对自己也有意思,但@阿白 总觉得有老师指导才安心。
跟“爱情孙悟空”恋爱,相当于看了一整期《百变大咖秀》,你看了十几种她们演出来的角色,却唯独看不到她们自己。
不过,再怎么学习和伪装,水也都是有源的,树也都是有根的。
恋爱做题家成为婚恋市场的「消费新贵」,也是有原因的,其本质就俩字:
安全。
能放在台面上的数据是安全的,找专业分析师帮自己恋爱是安全的。
时代的焦虑让婚恋充满了“避险逻辑”,找对象变成了一场精密的计算。
爱情做题家们企图通过“计算与掂量”筛选掉不确定性,从爱情发生前就开始规避一切可能带来的风险。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避免投入过多的沉没成本。
一旦陷入了爱情,他们就开始做题,求助各种老师,报多种辅导班,带着“外挂”和“奶嘴”谈恋爱。
爱情做题家们在婚恋中对极致安全的渴望,其实是一种困境。
工作摇摇欲坠,市场上的恋爱关系多种多样,自我价值飘忽不定。“人生唯一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性”成了时代的注脚。
适婚男女们只好把对确定性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情感之上。
以前谈恋爱追求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现在谈恋爱或是一个巨型excel表,里面装满了被量化的指标;或是装了一箩筐面具、人设,看对方喜欢哪个就戴哪个。
《小王子》里说:大人热爱数字。如果你跟他们说你认识了新朋友,他们从来不会问你重要的事情。他们从来不会说:“他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他最喜欢什么游戏?他收集蝴蝶吗?
他们会问:他多少岁?有多少个兄弟?他有多重?他父亲赚多少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他们了解了他。
有人说这是当代人爱无能的表现,是不愿付出爱情的吝啬。
但我觉得其实是恐惧。
人们没有那么多勇气去承接一份不确定的关系,害怕在感情里all in。
于是只能靠缜密的计算,寻找那一点点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