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1点,暑热仍未散去。美团骑手张伟(化名)的电动车里,不再是熟悉的餐食,而是一盒退烧药、两包纸尿裤。“现在送什么的都有,染发膏、隐形眼镜、甚至鱼缸。”说完他抹了把汗,消失在夜色中。
7月5日22时54分,美团内网跳出的一行数字定格在1.2亿——中国即时零售行业单日订单新纪录诞生。其中餐饮订单占比超80%,相当于每秒1456单的洪流席卷全国。当夜,美团服务器因流量过载触发限流,#美团崩了#的话题也登上了微博热榜。
这场由阿里500亿补贴点燃、美团千亿资源反击的“史诗级大战”,虽然已经逐渐降温,但是外卖行业的竞争仍在持续。2月份,京东携130万骑手和最快“9分钟送达”服务高调入场,到现在进入美团、阿里、京东“三国鼎立”的局面,表面是用户狂欢“1分钱喝奶茶”,深层却是即时零售从规模扩张转向生态重塑的临界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行业规模达6500亿元,增速28.89%,预计2030年将突破2万亿。当“30分钟万物到家”成为新消费基础设施,其蕴含的消费潜力,正推动产业底层逻辑的改变和市场生态的重构。
补贴狂欢下的生态现状
在外卖平台的大战中,最喜闻乐见的是消费者。社交平台上众多网友“沉默不语,只是一味囤货”,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冰箱里塞得满满当当的蜜雪冰城圣代、各种品牌的奶茶、众多口味的饮料。知名数字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指出,“从消费者来看,消费者通过即时零售买商品的习惯正在养成,从过去电商购物,转变为如今即时配送下的本地购物。”
外卖争夺战中,骑手一天赚1700多元的词条仍挂在热点榜上,但这种情况仍是少数。据张伟透露,多数外卖员的收入在每个月7000元左右。这还是伴随着每天2万+的微信步数,被算法追着跑的情况下。
主卖寿司的郑州商家陈铭(化名)表示,“外卖战期间单量暴涨三倍,根本忙不过来。”虽然流水高,但是利润却被平台佣金和满减活动吞噬。更深的危机在于数据主权问题——消费画像、复购偏好等核心数据尽归平台。
新“三国杀”下的生态争夺
当下,作为提振消费的关键领域,即时零售吸引了越来越多玩家进场。先是京东动作迅猛,突然入场外卖与酒旅市场,甚至推进国际化布局;紧接着,美团开始反攻,将旗下“闪购”业务进行品牌升级,整合外卖与即时零售资源,并宣布全面拓展即时零售战略;淘宝同样不居人后,将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完成大消费板块的平台升级,流量协同效应初显。
盘和林认为,即时零售竞争的本质是生态之争。当前众多商业巨头争夺的是外卖,竞争的是即时零售。“作为消费者,当然希望这样的竞争能够持续,作为宏观观察者,我认为补贴是可持续的,能够激发平台更积极寻找多元变现路径。而竞争的本质,是哪家平台能够找到更好的流量变现模式。”
补贴退潮后的生态重生
《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中关于即时零售产业链创新发展,提到平台、仓店、系统及供应链管理相关方面的内容,都是为了提升配送效率、满足消费者生活便利性的需求,同时也是对即时零售的生态架构进行了解析。随着即时零售品类的不断扩展,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就需要借助整合多种零售形式,同时衍生出多个垂类平台,完成多个零售体系的搭建,确保消费者能够更快、用更优惠的价格获得更优质的产品,这就对生态重构提出了新的命题。
随着市场扩张和竞争升级,三大平台不仅进行着战略布局,也推动着行业的优化。美团在2025年二季度开始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饿了么宣布加快在全国推进骑手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随着因京东免佣政策掀起的鲶鱼效应,各平台开始降低商家佣金,商家的议价权得到阶段性提升;整合营销方法不断地出炉,价值链也偏向了全品类。
盘和林认为当前三家在即时零售领域的胜负未分出,淘宝和京东在本地配送上还是有积累的,且消费者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注意的是,美团所谓非餐饮订单并非都是商品订单,而有大量的本地服务,生鲜配送订单,这方面对于淘宝闪购和京东秒送来说,也是增量。
补贴终会退潮,但即时零售重塑的消费习惯、供应链效率与商业生态,已不可逆地改写了市场逻辑。当“30分钟”成为生活标配,这场战争的终局或许不是谁胜谁负,而是整个零售业被加速的未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元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