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应用困境该如何破局?
创始人
2025-07-09 09:20:15
0

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运动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在下月中旬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拉开帷幕。届时,人形机器人将在田径、足球、武术等项目中展开角逐。这项赛事引发了公众对机器人技术突破的广泛关注。

北京青年报记者连日来调查发现,尽管赛事热度持续攀升,但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商业化初级阶段:大部分机器人企业尚未找到合适的场景,其落地应用仍然面临诸多堵点。技术成熟度不足、实际作业数据缺失、人机责任界定不清等三大核心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目前,聚集全市超七成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的海淀区,正通过场景革命加速人形机器人破局。一些企业积极对接应用场景,打造开源平台,探索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的可行方向。

·案例·

人形机器人将首次下井开矿

海淀科技企业“灵宝CASBOT”近日宣布,该公司与山东招金集团、山东中矿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三方将聚焦矿业能源具身机器人与矿山综合安全巡防等领域,整合各自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实践等方面的资源,加速矿山产业智能化变革。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灵宝机器人预计今年下半年投用,这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在矿山场景中的首次落地应用,也是“灵宝CASBOT”在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应用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我们的目标是利用机器人技术,优化或替代井下凿岩、装药、支护、撬毛等高人工参与度、高风险环节,以及地面破碎、磨浮等关键工序的巡检与操作任务,提升矿山采选流程的安全性与作业效率。”灵宝CASBOT联合创始人兼COO张淼告诉北青报记者,以井下装填炸药为例,这是矿山开采中的核心环节,通过爆破作业破碎岩石,为后续采掘、运输等工序创造条件。然而,这一过程涉及多重危险,包括爆炸风险、中毒窒息风险、坍塌冒顶风险等,属于危险繁重岗位。

国家矿山安监局等七部门去年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6年,煤矿、非煤矿山危险繁重岗位作业智能装备或机器人替代率分别不低于30%、20%,全国矿山井下人员减少10%以上。张淼说,面对矿山等复杂地质条件,机器人凭借其灵巧操作与跨场景作业能力,被视为解决井下关键应用难题、替代人工执行高风险任务的重要技术路径。

张淼坦言,虽然灵宝机器人具备高度仿生的机械结构、强大的感知系统、智能的决策与控制系统,但因矿山作业场景极具专业性,最初投用时将采用遥控操作的方式。“即便如此,也能助力操作人员撤退到安全地带,降低了井下作业危险。”她说,“机器人投用后,我们将持续收集井下作业数据,对机器人进行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迭代与升级,逐步向半自主、全自主作业过渡。”

不过,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除了灵宝机器人即将在矿山中首次落地应用,其余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尚未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其商业化进程仍然面临诸多堵点。

·探因·

技术成熟度不足成核心问题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热度持续攀升。蛇年春晚上,宇树机器人身着花棉袄登台献艺;4月下旬,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开跑,吸引众多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同场竞技;一个月后,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也将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

尽管人形机器人已能在舞台上跳跃、在跑道上奔跑,甚至完成踢球、投篮等动作,但公众对其期待远不止于“秀肌肉”,更希望其能在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发挥作用,甚至真正走进家庭服务人类。灵宝CASBOT联合创始人兼COO张淼指出,当前技术成熟度尚不足以清晰回答“机器人能帮我干什么”这一核心问题。

技术路线未定型是首要障碍。人形机器人需“大脑”(AI决策)、“小脑”(运动控制)和“肢体”(硬件执行)三大系统协同突破,但目前底层技术路线仍未统一。张淼比喻称,这类似于智能手机爆发前需要触屏、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实现融合,只有当技术发展方向逐渐清晰时,人形机器人产业才能迎来突破。

供应链成熟度与成本控制则是另一大考验。人形机器人若要成为消费级产品,不仅需要技术和产品成熟,还需要供应链足够强大以支撑万亿级市场。企业需思考,成本需降至何种水平,消费者才能接受?这对供应链的规模化生产、成本优化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因此,人形机器人从“炫技”到“实用”,仍需跨越技术、供应链、成本等多重门槛。

实际作业数据空白成关键瓶颈

在京郊实验大棚里,陈永刚正带领团队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农业场景落地。只见机器人缓缓伸出机械臂,摄像头锁定目标果实后,三根手指开始调整抓握力度……宇树科技北京子公司——灵翌科技负责人陈永刚说,现阶段的人形机器人已有运动技能,但尚不具备工作能力,其关键瓶颈是实际作业数据处于空白状态,这一困境直接制约了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的进程。

但当技术落地农业时,作业数据缺失问题摆在眼前。团队成员目前正“手把手”训练机器人完成采摘任务,把动作拆解后逐一调试。“以草莓采摘为例,机器人需先识别果实位置,再调整机械臂角度完成抓取,最后将果实放入容器。”陈永刚说,这套看似简单的流程,实则需要大量数据和多模态的AI训练。“仅摘取力度就要反复试验:力度过小果实无法脱落,过大则会造成损伤。”

不同作物的采摘方式差异更增加了训练难度。比如,苹果采摘只需三指捏住果实扭转拽下,而橘子采摘需双手配合——一手固定果实,另一手用夹具从果柄根部剪断。这种差异化操作要求机器人具备更精细的动作控制能力,但目前缺乏对应的数据支撑。

陈永刚所说的“实际作业数据”,是指将人类职业动作转化为机器人可执行的指令集。就像教机器人握笔写字,必须将手指弯曲角度、握力大小、运笔轨迹等参数转化为数据代码。每个行业都有独特的动作规范,但目前可供机器人识别的作业数据处于空白状态,机器人需要一个一个去学习。

人机共处责任不清成现实挑战

随着全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形机器人进入养老院及家庭场景服务正在逐渐成为普遍期待。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养老服务列为十大重点应用领域之一,但技术落地的现实挑战已引发行业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度讨论。

“人机共处场景下的责任判定是首要面对的伦理难题。”陈永刚指出,以家庭场景为例,若独居老人与机器人独处时发生跌倒等意外,责任归属将陷入模糊地带。“这类似于现阶段自动驾驶技术的责任认定难题,当技术系统介入人类生活场景,任何事故都可能引发舆论风暴,对行业造成颠覆性冲击。”陈永刚认为,目前机器人行业亟须跨学科协作,制定伦理准则。

“机器人进入家庭该扮演什么角色?服务边界在哪里?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张淼透露,其团队正参与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但是相关讨论尚不成熟,“可能得在形成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再谈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尽管公众期待机器人具备陪伴功能,但张淼认为其价值不应止步于此。“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研发难度虽大,但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更强。”她以家务场景为例,具备灵活躯干和双手的机器人可完成整理物品、辅助移动等多样化任务,“随着AI认知和操作能力的持续突破,人形机器人将逐步展现出不可替代的生活价值”。

·破局·

3D打印机器人帮企业“找场景”

作为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顶流”,位于中关村科学城的灵翌科技近日开源了一款支持个人玩家3D打印的双足机器人。大概仅需要3到5小时的手工组装,机器人开发者就能得到一只小巧可爱、灵活行走的Qmini双足机器人,这让组装机器人像拼积木一样简单。

“我们将整个机器人开发流程简化为四个步骤。”灵翌科技负责人陈永刚说,首先,登录开发者社区,下载Qmini全套开源素材;第二步,根据清单采购核心部件,包括电机、电池、主控板等;第三步,3D打印机身,使用家用或工业级3D打印机即可完成所有结构件的制作;第四步,按手册指引完成组装。组装这样一台双足机器人,总成本可控制在万元以内。相比动辄数万元的传统机器人开发,Qmini双足机器人实现了低成本、模块化。

除了好玩儿,陈永刚更希望借助Qmini破解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困境,这也是灵翌科技开发这台双足机器人的初衷。据介绍,Qmini预留出足够的扩展空间,机器人开发者可以把它改造成任何想要的样子。

比如,Qmini机器人一共使用了11台电机,其中10台电机用于组成机器人主体的动力系统,使其具备行走、扭动等基础功能,而另外1台电机装载在机器人顶部,可搭载更多功能模块。“加装显示屏,Qmini就可以实现表情互动、信息展示等功能;加装麦克风和扬声器,Qmini可实现对话能力,同步连接大模型还可以升级为智能助手;内部的开发板也可扩展智能化功能。这些功能我们有意未做预装。”陈永刚解释道,“我们认为场景创新应该交给生态伙伴——他们更懂行业需求。比如农业机器人需要环境监测,而服务机器人可能需要情感交互。我们提供‘技术基座’,他们专注场景落地,我们为开发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

陈永刚表示,机器人产业的真正挑战在于场景落地——机器人企业难以精通各行各业,而场景方又缺乏技术能力。“通过开源Qmini,我们希望能搭建一个生态平台,让技术专家与行业专家协作,共同加速机器人在千行百业的应用创新。”

场景革命加速人形机器人破局

目前,海淀区已聚集24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占全市七成多。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人形机器人企业选择落地海淀,最核心的考量是人才资源。

宇树科技王兴兴曾在采访中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最大难点不在制造,而在AI。”具身智能的奇点在于“大脑”的突破,商业化依赖于“AI数据、AI模型、AI场景落地”,而这正是海淀的优势所在。

海淀区不仅拥有37所顶尖高校、96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600余家AI企业,汇聚了1.23万名AI学者和101位AI2000全球顶尖科学家,而且也是离机器人“大脑”最近的地方,全球顶尖的“造脑者”在此集结。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乔红院士领衔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会同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北京唯实具身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的赵明国教授深耕足式仿生机器人领域20余年,孵化出硬科技企业加速进化。

此外,海淀区正在开启场景革命,带领人形机器人企业破局。今年春节,海淀科技庙会成为现象级事件。银河通用人形机器人化身“售货员”,日均配送300份展品;加速进化组织的机器人足球赛场场爆满;彼得大卫的书法机器人挥毫写“福”被争相收藏……这场科技嘉年华恰是海淀场景创新的缩影。同时,2025年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正在举办,推动具身智能技术迭代与产业融合。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淀的应用场景思维是发散的,不只要自身挖掘新的智能化场景,更要成为场景创新的引擎,带动全国乃至全球创造新可能。“哪里能同时找到天才科学家、成熟工程师、风险资本和落地场景,哪里就是机器人产业的未来。”

·记者手记·

在狂热与冷静的平衡中找寻未来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下月将在“冰丝带”举办的消息令人振奋,那些即将在赛场上竞技的身影与矿山井下将要投用的机器人,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映照出人形机器人产业既充满想象又步履蹒跚的现实。

从亦庄半程马拉松到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这类场景正成为“以赛促研”的压力测试舱。就像百年前汽车拉力赛催生变速箱革命,机器人一个接球失误暴露的步态算法漏洞,可能比千百次实验室仿真更有价值。更关键的是,社会关注度的持续升温,可以转化为资本与人才涌入的动能,这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正向循环引擎。

然而,聚光灯下的技术表演越华丽,越要警惕其与真实场景间的断崖: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能跑能跳却不知能做什么”的尴尬阶段。作为见证者,我们更需在狂热与冷静的平衡中,看清产业前行的真正方向。人形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但是,舞台炫技终究只是开端,破局的关键在于走出“表演崇拜”。希望就藏在细节里——让机器人下井替代高危爆破作业、通过3D打印开源平台降低创新门槛、在科技庙会中尝试零售等细分场景,这些碎片将共同拼出破局路径。

当每一个深处其中的人,都从“炫技亢奋”回归到“问题敬畏”,或许才是未来的真正起点。

本版文/本报记者 王斌

受访者供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男子借款20万陷入“以贷养贷”... 一名男子因一时资金短缺借款 20 万,不料陷入了“以贷养贷”的困境。起初,他或许只是想解决眼前的燃眉...
三星手机年度大招终于来了!21... 2025 年 7 月 9 日晚,三星召开了下半年的「GalaxyUnpacked」Galaxy 手机...
人民时评:对极端吃播露头就打,... 《对极端吃播露头就打,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极端吃播现象愈演愈烈,严重浪费食物资源,必须予以严厉打击...
鑫鼎源锁业取得挂锁锁芯生产用固... 金融界2025年7月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福建鑫鼎源锁业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挂锁锁...
50%!特朗普宣布对巴西的关税... 特朗普宣布对巴西的关税税率,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此举意味着美巴贸易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与变化。特朗普...
未来教师需要掌握哪些能力?港澳... 如何通过DeepSeek所创作的短句,帮助学生对比理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淡红的血色”?如何运用...
雷军开箱黑漆露铜版小米15 U... 快科技7月8日消息,今年是徕卡100周年,小米创办人雷军为徕卡准备了一份礼物——小米15 Ultra...
中国科协年会聚焦:智能机器人与... 近日,中国科协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七届年会的三场重量级专题论坛,这些论坛分别聚焦于“具身智能机器人...
OpenAI筹划开发突破性硬件... IT之家 7 月 9 日消息,OpenAI CEO 萨姆・奥尔特曼与 COO 拉德・莱特卡普于本周一...
特朗普当众夸英语国家元首“英语... 特朗普在公开场合夸赞某英语国家元首“英语说的真流利”,随后询问其“你在哪里学的?”这一情景展现出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