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助教为学生量身定制
专属知识图谱
智慧运动屏幕精准捕捉
学生运动时的各项数据
即便下课后
充满未来感的实验室里仍能看到
学生们专注制作智能小车的身影
……
在深圳中小学校园
人工智能正在掀起
一场学习变革的浪潮
为学生学习与发展开启更多可能
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和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深圳市早在2023年就已发布《深圳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近日,记者深入走访深圳多所中小学,真切感受到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校园学习生态。它所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课堂本身,而是触发了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将教育紧密链接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现象观察
AI赋能下的校园学习新生态
在深圳中小学校园,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学习伙伴”“思维放大镜”“成长搭子”的多重身份,全面重塑学习场景、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一系列“连锁反应”之下,面向未来的学习究竟产生了何种改变?
开启“学为中心”的课堂变革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介入,传统“重教轻学”的格局正悄然发生转变,课堂逐步回归到以“学为中心”的原点。
在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的《红楼梦》语文阅读课上,一场 “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变革悄然上演。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借助龙高 AI 平台,自主运用文生图、PPT 生成、思维导图绘制、集成搜索等功能,围绕 “作者生平”“情节脉络”“思想主旨”等维度,展开深度自学、研究与创作。
随着人工智能呈现井深式发展态势
深圳中小学多门学科课堂
已然跨界融合AI技术
福田区红岭教育集团石厦中学数学课创设“苏格拉底式AI对话”,学生在知识图谱、认知模型、大语言模型的支持下,实现个性化学习;深圳外国语学校宝安学校的体育课上,通过AI实时计时计数、动作识别,精准指导学生科学训练;盐田区云海学校的英语课堂,学生借助语音终端诵读校准发音,系统实时上传每位学生的答题详情及班级整体表现,从朗读得分到发音问题,一切尽收眼底。
盐田区云海学校英语课堂上,学生手中握着小巧的白色语音终端,眼睛盯着前方大屏幕上展示的英语课文。图源:深圳晚报
沉浸式环境重塑学习新体验
“我喜欢冒险故事,有什么推荐吗?”下课后,深圳市宝安区西湾小学(集团)的学生们纷纷围拢在校园人形机器人旁踊跃提问。这一幕,正是该校“智能+空间”建设成果的生动缩影。在该校智慧教室,AI技术与体感设备相结合,为学生们随时开启“沉浸式星际环游之旅”,令学生直呼“摸到了太阳系”:木星的红色风暴在眼前动态旋转,土星环带仿佛触手可及,天王星“躺着公转”的独特轨迹通过三维建模清晰呈现。
集团党委书记徐莹莹表示,如今,“教师—学生—人工智能”多元互动的课堂学习新样态,让原本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学生们可视化、可感知的真实场景,有效提升了学习的深度与效率。
相关报道↓↓
构建个性化学习新范式
在传统班级教学中,统一的教学进度常常让学生陷入被动学习。而在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红岭教育集团)高中部,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份基于大数据生成的个人学习画像。AI智适应学习系统会根据学生的知识漏洞和学习偏好,为他们推送适配“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计划,真正实现了“千人千案”的精准学习。更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不仅会为学生提供正向反馈,还会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助力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实现提质减负的目标。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围绕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构建了七大AI赋能场景体系,涵盖课堂学习、课间自学、信息课堂跨学科、AI自习室小组共学、校园活动全赋能、周末城市课程设计学习清单、家庭生活运用,为智能时代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素养导向的探究和合作学习
在南山区第二外国语(集团)海德学校的实验室里,机械手臂精准抓取物件的金属碰撞声与智能小车编程的键盘敲击声交织成趣,构成了独特的“科技乐章”。学生徐芷灵分享说,她从图形化编程课以及机器人社团等沉浸式实践活动中,养成了“拆解任务、分步骤求解”的思维习惯。
谈及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规划与目标,副校长何传杰表示,“小学阶段侧重于对学生兴趣的启蒙和基础的夯实,中学阶段则聚焦于技巧的提升与实践的深化。”学校致力于借助人工智能教育,激发学生的科技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素养。在这里,AI 如同“思维放大镜”,不仅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还能助力他们尽情释放创意,探寻问题的解决途径。
与此同时,在南科大教育集团(南山)第二实验学校的 PBL 课堂上,一场与 AI 智能体的“提问博弈”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如何经营我的奶茶店》PBL案例中,从最初提出“经营奶茶店什么最重要”这样宽泛的问题,到AI引导优化下精准提问“关键因素分析”,学生们通过多轮讨论确定驱动性问题,再借助私域 AI 平台分析诊断完成方案迭代。在南方科技大学未来教育中心赵建华教授看来,项目式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和高阶思维的发展,这一优势在智能时代愈发凸显。南科大实验二小“学生主导探究 + AI 精准辅助”的模式,不仅充分落实了新课标“综合性、实践性”的素养导向,更成为通过真实项目激活高阶思维发展的范例。
问题探究
人工智能教育当下面临的挑战
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能力日益成熟的当下,校园学习生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与变革。然而,从AI的表层应用迈向与学习的深度融合,这一关键跨越所面临的距离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多位专家、校长、教师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思考。
“辅助工具”难以撼动传统课堂结构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 AI 已深度融入课堂提问、教学呈现及师生互动等场景,在资源快速推送和客观评价等方面展现出高效优势,但多数应用仍停留在 “辅助工具” 的浅层功能层面。这种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实则与课堂结构变革的滞后性紧密相关。
宝安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负责人潘晓明校长指出,当前 AI 在课堂中的介入深度较为有限,难以从根本上动摇撼动常规课堂形式。赵建华则进一步揭示,在当下主流的常态化课堂中,单节课约85%的时长仍被教师单向讲授占据,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机会少之又少。课堂本质上仍延续着“教师中心、讲授为主” 的传统范式,与真正“以学为中心”的教育转型目标依然存在明显差距。
当前阶段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困境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推动关键教育场景向智能化方向演进,凭借“提效”优势迅速闯入管理者及师生心坎。然而,教育者们始终念兹在兹的“不可能三角”(质量、规模、个性化)能否借此得以突破?
在第二届国际教育人工智能与学习科学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以“人工智能与规模化的个性化学习”为题指出,在既定班级规模下,如何协调班级整体教学进度与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大规模个性化仍是当前阶段留给教育者的问号。
当AI秒变“答题神器”
背后暗藏思维消解危机
当获取答案变得轻而易举,学生是否会因此变懒?记者向DeepSeek提问后得到的回复显示:学生确实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懒惰”倾向,但这种影响并非绝对,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与教育。
不少受访学校反映,“部分自律性不足的学生直接照搬AI生成内容”的滥用现象,暗藏深层教育危机。当AI异化为“答题神器”,看似提升了学习效率,实则可能消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不仅跳过了知识内化的关键过程,更会对其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构成威胁。
破局之道
让学生成为AI时代的“学习主人”
技术发展的浪潮势不可挡,关键在于如何重新界定其使用边界。在潘晓明看来,“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AI 的价值应体现在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节奏上,让技术成为适配个体发展的助力,而非使学生陷入对技术的盲从。”唯有通过制定规则加以约束、提升学生素养以及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才能消除 AI 被滥用的风险,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得力“帮手”,而非学生投机取巧的“枪手”。
记者留意到,为杜绝 AI 在校园中的滥用现象,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举措。其中,《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 年版)》从源头上严格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同时禁止小学阶段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
在智能时代,学习知识库的储备已极为丰富。在此背景下,学生更应秉持辩证思维,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技术的效能与局限,积极探索契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构建新型的人机协同关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AI成为撬动未来教育变革的关键支点,而非引发学习主体失位的风险源。
AI教育未来式
湾区探路,智启教育新生态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生成式AI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 “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 ,并将 “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列为重点任务。教育部同步出台《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等文件,擘画国家教育新生态蓝图。
粤港澳大湾区肩负国家战略使命,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与AI融合的实践路径。奥一新闻特别推出《AI教育未来式:探路未来——大湾区数智教育生态重构路径》专题报道。
第一期聚焦未来学习
立足湾区视野
通过深度对话教育管理者
一线校长以及专家学者
多维度呈现
☞ AI技术赋能学习的核心成果;
☞ 人工智能教育落地中的现实挑战;
☞ 让人工智能真正为学习者所用的破局思考。
报道旨在记录
这场深刻变革的湾区足迹
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参照
敬请关注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任贺
编辑:任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