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俄乌冲突中一直扮演着复杂且关键的角色。近期美国决定后撤,这一举措虽看似为停火创造了一丝可能,但实则希望依旧渺茫。美国的战略考量和地缘政治利益使其难以真正推动双方停火。俄乌双方在领土、主权等核心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难以轻易达成妥协。美国的后撤并不能化解双方的根本矛盾,只是暂时缓解了紧张局势的升级。各方仍在为自身利益而博弈,停火之路充满艰难险阻,未来局势的走向仍充满不确定性。
当地时间7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再次通电话,围绕双边关系、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议题进行了1个小时深谈。
本次通话也是今年以来,美俄最高领导人的第六次直接对话。
通话结束后,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向媒体透露,两国最高领导人的谈话“处在同一频率上”,内容务实且具体。而特朗普却对媒体表达了强烈不满,声称“通话并未取得任何进展”。
美俄双方大相径庭的表述,充分反映了当前两国在解决俄乌问题上的明显“温差”,俄乌冲突正呈现“外交博弈与军事对抗”交织并行的复杂态势。
俄罗斯:升级攻势,以打促谈。
在前期已进行多轮直接谈判的背景下,俄罗斯突然升级对乌攻击烈度,体现了一以贯之的“以打促谈”作战策略:俄军正试图通过加大前线攻势,将战场优势转化为谈判胜势,施压乌克兰及其西方盟友接受谈判条件。
空袭规模,再度升级。
近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规模最大、烈度最高、范围最广的空袭行动,目标直指乌克兰军工体系与后勤节点。
据俄国防部披露,自6月30日以来,俄军集结了空天军、陆军战术火箭部队、海军舰艇,调动战术航空兵、攻击型无人机、导弹部队、炮兵等各兵种,对乌发动了多轮大规模空袭。
遇袭受损的乌克兰城市。
行动中,俄军延续过往“老三样”打法,通过自杀式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和“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相结合,针对乌炼油厂、弹药库等燃料保障和重点军工设施发动猛烈进攻,重创乌克兰军工基础和后勤保障能力。(另见本号文章《报复升级!俄乌战场形势出现新变化…》)
本轮空袭的直接动因是报复乌军对俄跨境袭击,切断西方对乌武器输送渠道,深层目标是通过扩大战场优势进一步施压,系统性摧毁乌军可持续战力,加速乌克兰国力枯竭,迫使乌接受谈判条件。
地面部队,重兵集结。
与此同时,随着俄军地面部队重兵集结,沉寂许久的俄乌正面战场,也正在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苏梅和哈尔科夫州方向,俄军北部集群正继续向纵深地带挺进,以牵制乌军主力部队。
在北部战场上,俄军选择采取“钝刀慢割”战术,逐步蚕食地盘、缓慢推进阵线,在以营为作战单位轮番袭扰乌军防线的同时,借助火箭炮、电子战等武器装备对乌军实施远程打击和干扰压制。
此前,普京曾计划在苏梅和哈尔科夫州的边境地区建立 “安全缓冲区”,避免乌克兰军队复刻去年的库尔斯克攻势,再度威胁俄罗斯本土,但因遭遇乌军顽强抵抗,该计划最终落空。
在北部集群的顽强进攻下,俄军于7月3日成功占领哈尔科夫州边境村庄米洛韦村,建立抵御乌军反攻“战略缓冲区”的新据点,开辟了2022年以来未曾突破的新战线。
俄军在南部战场的攻击重点,放在红军城和顿河君士坦丁洛夫卡两座重镇,以及周边的重要资源区。
红军城地处顿涅茨克东部,是顿巴斯核心区域的能源重镇,承担连接多条公路与铁路主干线的枢纽功能,长期为乌前线部队提供物资运输保障,因此一直是俄军的重点攻击目标。
更为关键的是,红军城能与康斯坦丁诺夫卡、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等前沿阵地互为犄角、相互呼应,成为牵制俄军南部集群的重要根据地。
因此红军城一旦失守,乌军在顿巴斯地区的防御体系便将产生重大缺口,届时俄罗斯就具备了长驱直入的条件。
近日,俄军在红军城附近集结了11万名士兵,在T-80坦克、BMP-3步兵战车以及“伊斯坎德尔-M”导弹系统等武器装备加持下,正持续逼近乌军以“新经济村”为据点设立的防线,战线正进一步被推向红军城方向。
此外,在6月30日的进攻中,俄军部队还再度攻入第聂伯罗州,成功夺取多个定居点。这充分说明,俄军攻势不会局限于四州内,而将尽可能多地占领土地,为后续谈判制造更有利的条件。
外交喊话,持续施压。
在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的同时,俄罗斯还施加外交影响,试图瓦解乌军抵抗意志,分化西方联盟。
针对乌克兰,一方面,俄高层密集表态,要求乌“接受领土现状”、承认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归属俄罗斯,并承诺永不加入北约,持续施加压力。
几天前,普京在出席欧亚经济联盟最高理事会时,直言“俄罗斯在北约‘不东扩’承诺问题上遭受彻头彻尾的欺骗”,俄与西方之间“单边让步的时代已经结束”,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展现强硬姿态。
另一方面,俄将人道议题“武器化”,借战俘互换、遗体移交等议题,对乌大打“心理战”,将人道行动与政治让步深度捆绑,暗示“抵抗代价”,削弱乌民众战斗意志。
针对美国,俄方采取的是一种“以实力促和平”策略,军事上持续施压,将战场优势固化为既定事实,为谈判增加更多筹码。同时将俄乌冲突升级为“俄罗斯同西方的博弈”,通过强化美国主导地位,削弱乌方主体性。
今年以来,围绕俄乌冲突问题,美俄双方最高领导人已进行了六轮直接通话。尽管通话频率与日俱增,但通话质量却一直在走下坡路。
在7月3日的通话中,特朗普提出“俄罗斯应尽早结束对乌军事行动”,而普京则通报了俄乌人道主义协议的具体执行情况,重申愿意继续与乌克兰进行谈判的开放立场。
这种各说各话的交流,充分体现了俄方誓要彻底达成战略意图的强大定力和决心。
乌克兰:竭力抵抗,精准反击。
面对俄军来势汹汹的大规模攻势,乌克兰在正面战场竭力抵抗的同时,另辟蹊径采取特种战术,伺机对俄罗斯重点设施及目标发动奇袭,取得了一定战术效果。
构筑地雷防御工事。
当地时间6月29日,泽连斯基签署总统令,正式启动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的程序,意味着俄乌正面战场烈度将进一步升级。
针对此次退约举动,乌方解释称,这一决定基于国家利益考虑以及战争的现实需求,俄罗斯并非公约缔约国,面对俄军大规模使用地雷的现状,乌克兰不愿再继续受国际公约的束缚。
《渥太华禁雷公约》是国际社会为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而达成的全球性协议,其核心条款要求缔约国在规定时间内销毁库存地雷并清除雷区。
在俄军强大的地面攻势下,乌克兰方面选择用地雷屏障构筑防御工事,进一步增加俄军扫雷成本、延缓推进脚步,为正面防御争取更多时间。
此外,在波罗的海三国以及波兰、芬兰先后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的背景下,乌方此时退约能够与之遥相呼应,向俄施加国际舆论压力。
发起战地“斩首行动”。
据俄媒报道,当地时间7月2日,俄罗斯海军副司令米哈伊尔·古德科夫在库尔斯克地区靠前指挥时,行踪被乌军电子侦察部队侦控锁定。
随后,乌军立刻使用海马斯火箭炮对古德科夫所在的指挥所发动多轮覆盖射击,造成多名俄军高级军官阵亡。
古德科夫是俄军少壮派将领的代表性人物,曾任海军步兵第155旅前旅长,因战功于2023年获授“俄罗斯英雄”称号并晋升少将,今年3月破格擢升为海军副总司令,普京更是亲切地称他为海军步兵的“榜样”。
俄罗斯海军副司令米哈伊尔·古德科夫。
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不利局势,乌军选择启用“斩首行动”、特种作战等一系列“低成本高影响”的非对称战术,通过精准打击俄军高级将领或政治核心人物,试图扭转战场劣势。
和平进程,道阻且长。
本月初,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突然宣布,鉴于美国部分主要装备及弹药库存已下降到危险级别,美国必须暂停对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涉及包括防空导弹、精确制导炮弹等在内的关键装备。
面对美方“暂停军援”的临时决定,泽连斯基迅速启动多维度应对策略,通过高层工作磋商、外交渠道施压等举措,向美方传递危机信号,敦促立即恢复关键武器供应。
7月4日,泽连斯基与特朗普也通了电话,重点围绕加强乌防空系统、与美开展国防工业合作进行了沟通。
这充分体现了面对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美国在前期调解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选择战略性后撤,静待合适时机再从中渔利。
但乌克兰面对俄罗斯愈发猛烈的进攻,却丝毫不退,俄乌战场日益呈现“高烈度僵持”态势,谈判桌上越是僵持,正面战场上就越是惨烈。
俄罗斯本着“以打促谈,以战施压”的原则,在战场上对乌大举施压、在外交上逼迫乌方让步妥协,借机实现短期固化领土控制、削弱乌克兰军事实力,中期瓦解北约东扩、重构欧洲安全秩序,长期突破西方围堵、重塑全球多极格局的战略目标。
而乌克兰则采取“以谈促和,强硬反击”的策略,一方面竭力争取美国和欧洲等盟友国家的外部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则通过强硬反击展现顽强作战意志,在主权底线与生存现实之间,维持“走钢丝”式的微弱平衡。
当前俄乌正面战场对抗逐渐升级,双方正在转向全面战略消耗。
随着美国战略性撤出停火斡旋,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俄乌冲突路径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