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宣称对伊朗核设施打击“成功”。这一行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争议。从表面看,美似乎达到了其所谓的军事目标,但专家们对此持谨慎态度,认为这一“成功”有待进一步观察。一方面,伊朗核设施的复杂程度及应对措施难以简单评估,后续可能存在隐藏的设施或恢复生产的能力;另一方面,此举极有可能引发伊朗的强烈反制,导致地区局势进一步紧张恶化,对全球能源市场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局势仍处于高度不确定性之中,需要持续关注和谨慎应对。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郭媛丹 陈子帅】美国总统特朗普21日表示,美军已对伊朗境内三个核设施实施“非常成功”的打击行动。2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对此表示,“成功”与否有待进一步观察,此次行动未必能够完全摧毁伊朗的地下核设施。
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真实社交”上发文称,美国已完成对伊朗福尔道、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的袭击。另据路透社消息,美国官员称,美国B-2轰炸机参与了对伊朗核基地的打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子昕2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福尔道核设施在地下近百米,美国仅凭一两次的打击,即便用地堡炸弹也很难彻底摧毁福尔道核设施。
军事专家张军社2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也表示了类似观点。他认为,美军对伊朗核设施实施的首轮打击,未必能够完全摧毁伊朗的地下核设施。以福尔道核设施为例,该设施建于地下90米深的岩石层中,防护能力较强。以色列虽将其视为首要打击目标,但缺乏有效打击手段,因此需要美国B-2战略轰炸机携带重达3万磅的GBU-57钻地弹。然而,GBU-57钻地弹仅能摧毁地下65米深的目标,若要有效打击福尔道核设施,理论上需采用两枚弹药前后连环穿透的方式。但美军从未公开验证过这种战术的可行性,因此在首轮打击中能否彻底摧毁该核设施,仍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