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升专”这一现象着实令人惊讶。以往,人们通常认为学历是从低到高逐步提升的,而如今却出现了本科生“回炉”,连续多年招收本科毕业生“本升专”的情况。这或许反映出当下社会对专业技能的高度重视,本科毕业生意识到自身在某些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不足,希望通过“回炉”深造来提升自己,以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这一举措既展现了教育的灵活性,也让人们看到了学历提升的多元路径,为那些渴望在特定专业领域深入学习的本科毕业生提供了新的机会。
“本升专”竟然成真了
【“本升专”竟然成真了】近日,一则“本升专”招生简章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布的《2025年单独考试招生章程》显示,该校面向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开设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三个专科专业,计划招生135人。这一打破传统学历晋升路径的政策,不仅让“读完本科读大专”成为现实,更折射出中国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转型趋势。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车间,23岁的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张明远正俯身检测动车组转向架。他工装背后印着的校徽,与身旁专科生并无二致,但胸前“2025级动车组检修技术班”的铭牌,却揭示着这场学历“逆流”的特殊性。“去年秋招时,我投了37份简历,只有3家企业给面试机会。”张明远翻开手机里的求职记录:某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招聘动车组检修工,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动车组检修实操经验”。正是这条看似矛盾的条款,让他意识到传统本科教育的短板——“我们懂理论,但连万用表都不会用”。这种困境在制造业领域尤为突出。国家统计局2025年一季度调查显示,44%的工业企业面临招工难,其中高技能人才缺口占比达62%。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主任李峰坦言:“铁路局等用人单位现在要求检修工既能看懂空气动力学图纸,又能操作智能检测系统,传统专科生理论不足,本科生实操薄弱,这种矛盾在高铁时速突破400公里后更加尖锐。”面对市场需求,郑州铁职院选择与产业“同频共振”。其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课程表显示,学生需完成《动车组牵引系统》《受电弓检修实训》等28门课程,其中16门为校企合作开发。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派驻的工程师王伟介绍:“我们直接把CR400AF型动车组的检修标准纳入教材,学生毕业就能上手。”
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成效显著。该校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52.78%的学生通过校园招聘进入国铁集团、各地地铁公司,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平均起薪达6800元,较普通本科毕业生高出23%。“去年我们招了12名‘本升专’学生,他们理解技术文档的速度比专科生快40%。”郑州地铁运营分公司人力资源部长刘洋说。
市场的选择正在重塑教育认知。在小红书平台,“本升专”话题下,一条“少走四年弯路”的调侃获得2.3万点赞。智联招聘2025年调研显示,62%的本科毕业生认为“专业对口度比学历层次更重要”,51%支持“为就业主动降级学历”。这种转变在家长群体中同样明显——郑州铁职院招生咨询会上,陪同子女报名的家长王女士直言:“务实选择比学历面子更重要。”
“本升专”现象的爆发,与职业教育体系的重构密不可分。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职的10%。这一政策催生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等新型院校,其2024年录取分数线持续走高:深职大软件工程技术专业最低投档分562分,超过部分211高校;广轻大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最高分达589分。
但转型之路并非坦途。郑州铁职院副院长陈建国坦言:“我们曾想申报职业本科,但教育部要求‘双高计划’院校需满足‘生师比18:1以下’‘企业兼职教师占比30%以上’等12项指标,目前达标率不足60%。”这种困境在全国普遍存在——截至2025年6月,全国仅有32所职业本科院校,年招生规模不足40万人,远未达到政策目标。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与制度创新的双重驱动。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成功,源于其制造业占GDP21%的产业基础——宝马、西门子等企业直接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学生每周4天在企业实习,毕业即成为熟练技术工人。
中国正在尝试类似路径。2025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培育1000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5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在郑州航空港区,由比亚迪、富士康等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的“产业学院”已初具规模,其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大二即可进入企业“学徒制”培养。
当“本升专”成为现象级选择,它揭示的不仅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郑州铁职院实训基地墙上,“让每一段求学时光都物有所值”的标语格外醒目。在这里,本科生们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在动车组底盘下钻研电路检修;而职业院校也在突破“低层次教育”的标签,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迈进。正如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所言:“当高铁、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崛起,当人工智能开始替代重复性劳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学历门槛’转向‘能力清单’。”在这场转型中,“本升专”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它预示着一个更加务实的时代正在到来,在这个时代,教育的价值将由市场检验,而每个人的成长路径,终将回归对自我能力的诚实面对。
以上就是【“本升专”竟然成真了】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深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