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kyrie上市到现在,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拿它去对比iFi家的Diablo系列,毕竟同样都是可移动的便携设备,但在官方口径中呢,Valkyrie则属于是Pro系列台机的“移动版”,但是以我个人前前后后玩iFi的设备近十年的经验来看,我倾向于把它定义为类似于micro iDSD Signature这种便携设备的终极进化版,因为当年真正让iFi被冠以“瑞士军刀”外号的其实是来自他家的便携设备,小小的机身内具备极为丰富的拓展性和功能性、以及和体积完全不匹配的推力表现,而iFi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在继续保持这两个特性延续至今,不过在Valkyrie的身上,它进一步把近似瑞士军刀一般的丰富功能性融合在了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漂亮机身中,声音也基于Diablo二代珠玉在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音色的润泽度和细腻感,可以说从内到外,都是更有“温度”的产品,与Pro iDSD系列完全不在一个画风上了。
脱胎换骨的设计语言,但也继承于前作的Style
其实Valkyrie从外形上来说,完全不像我开头提过的三个iFi家的产品序列,相比之下,论坛里有烧友提及到的“大酒壶”反而是更接近它实际外观的描述,你能在机身的处理工艺与电位器的质感上看到Hip-DAC系列的影子,机器整体接近一个偏扁的正方体,机身的线条较为柔和、没有什么棱角,在全金属机身的工艺下也并没有丝毫的硬核科技风的意味,与iDSD这个序列的大部分产品风格都有所不同,它可能更像是一个寻常百姓家会用到的产品,而不是一眼能够看出其发烧或者极客产品的本质。
机身整体重量不大,大约900g不到,拿在手里并不会感觉有过高的密度,作为一个带电池的解码耳放,它是一个定位移动场景的机器,官方标称的续航达到18小时,即便是打个对折也比许多的高功率便携播放器要来的更高,并且支持C口供电,包装内附赠了一个iPower X电源适配器并自带一个DC转C口的转接头,如果你用不上的话,它的9V/2.5A供电输出也许可以在你别的DC供电的机器上充当一个稳压适配器。iFi的随机附件一向给的是量大管饱,从C口、Lightning口的USB短线,再到USB-C转USB-A的转接头、光纤转接头等一应俱全,包括这次附赠的两个金色的编织USB线在过去都是得付费另购的型号,不过对于这类台机设备来说可能会稍微短了点,你完全可以把它单独拿给你的小尾巴什么的当个升级线用。
打开木盒以后,内部的这个与机身同色的收纳包实用性拉满,除了能把机身放进去以外,再放点线材、乃至几副耳塞都没问题,细节也做的相当用心,内部有可拆卸隔离带、网兜,外部也有一个金属拉环和弹力带的装置,看起来像是经过一个差旅洗漱包改造的,你可以轻松地把它挂在自己的背包上或者插在行李箱的拉杆上,飞机高铁上随时开听,这可比出远门带个索六万什么的体面太多,也仅有QA390MOD的一半重量,我能预想到未来很多耳机厂商会很愿意拿它出来参展,一台机器可以搞定几乎大部分的头戴式耳机与全部的耳塞产品,没电了就接个充电宝应急,此外,在办公室不想高调的台机玩家、床头HIFI党,Valkyrie也都是非常理想的产品形态。
依旧是“瑞士军刀”级的功能与拓展性与料堆到溢出的硬件配置
从机身接口来看,Valkyrie为了便携肯定是有所妥协的,至少肯定不能像Pro iDSD那样配备卡侬耳机口,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主流的4.4,非平衡端也是3.5而非6.35,但它左侧的两个耳机口巧妙地与机身右侧的功能按钮做了对称式的设计,一凹一凸,相当精妙。
从背面接口来看,大家也大概能够理解为什么我说Valkyrie的功能有些近似于micro iDSD Signature,它可以作为独立的耳放以及独立的解码来使用,模拟输出包括一对RCA和一个3.5,而右侧的3.5与4.4则可以兼任输入/输出口,数字输入则包括USB-C、S/PDIFT(光纤/同轴)与蓝牙,而且这次iFi对蓝牙的支持不仅涵盖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LDAC,采用了高通QCC5181以及最新蓝牙5.4的它也支持高通最新的aptX LossLess与动态码率的aptX Adaptive,甚至还能支持目前相对冷门一些的LHDC、HWA高清编码,并且蓝牙的部分没有额外的天线露出、且对蓝牙信号的优化不弱于我之前盛赞过的大菠萝2,而且得益于这次Valkyrie愈发丰富的升频算法、滤波器、包括引入的K2数字重整技术,声音的动态、细腻度、信息量表现和有线输入愈发的接近,这里我们下文再详细提及。
在Valkyrie身上,你依旧能够看到那个被iFi给玩透了的BB DSD1793芯片,并且用上了四颗,结合来自于Pro iDSD下放的模拟电路设计,它能够达到最高5700mW的输出功率。我曾经在大菠萝一代的实测中测到过接近4W的不失真功率,再往上拉音量的话可能会触发断电保护机制,所以你完全不用担心iFi这个品牌虚标功率的事儿。虽然这么高的功率对于驱动耳机来说完全是冗余的(他们当年发布会玩过便携型iDSD直推音箱的骚操作),但对于晶体管放大器而言,功率储备意味着更高的驱动上限、以及在大动态需要瞬时功率爆发力的场景下更为安定、从容的控制力,从声音层面来说,Valkyrie的控制力甚至超越自家很多高端台机产品,是一个在最大的增益驱动低敏平板时都可以在高音量下保持高频平顺与温润感的型号,和大家刻板印象中iFi的家族式风格以及能量倾向的调教有着极大的反差感,如果你认为大菠萝二代就已经在调音层面足够细腻,那Valkyrie甚至有了更进一步的表现。
声学算法层面,Valkyrie也给到了“超大杯”
如果你留意过Valkyrie的产品详情页的话,应该知道他们这次提供了高达六种滤波器算法、两种K2的升频模式,以及独立的工作室级Crysopeia FPGA重制引擎及专业DSD重制算法(三种模式),这里真要往细去扒的话,可以引申出无数种算法+滤波器的组合,如果再加上增益切换开关与XSpace/XBass Ⅱ/XPresence的单一/同步组合,差不多有6(滤波器)*3(增益)*3(DSD重置)*2(K2算法)*7(音效组合),当然了,你还可以把底部的iEMatch开关也算进去,这个乘法我就不在这里给大家算了。所以,对于Valkyrie这台机器而言,得益于它本身非常高素质的声音底子与丰富的玩法(其实最惊人的是,XSpace/XBass Ⅱ/XPresence均为硬件级的调节,并且Valkyrie身上的这些调节支持全部的数字输入方式),它对耳机的适配性几乎是拉到满的、能组合出的玩法也极为夸张,很多时候搭配上出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机身的某些操作来完成调节与改善。
当然了,玩法再多,我也不能寥寥一句话带过,我选几个我认为值得单独拎出来的点,来和大家详细聊聊,而且内容我会按照大家玩的优先级从高到低来排序。
iFi的XSpace和XBass Ⅱ其实已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功能了,都是硬件级的算法来提升低频质感与空间感的表现,其中低频会加强量感与下潜质量和听感层面的弹性,对中高频的纯净度影响近乎不可闻、也依然能够保留低频解析力,而XSpace则能够拉开声场、提升声音的空间感,对纵深的表现不逊于和弦家的Crossfeed算法,表达的非常自然,以上这两个功能我认为最直观的体验是用在一些小尺寸的有源音箱上,尤其是像真力G1、iLoud Mini等在桌面上几乎没有什么低频、也很难调出好的声场与结像的小型监听箱,一下子就能够让乐感变得鲜活起来。而这次iFi全新加入的“XPresence”算法,则是类似于一个“近场”算法,能够把人声推近、整体的舞台也拉近,但它的表现类似于是一个把整体的舞台向后移的做法,并不会压缩前后距离感,类似于你人从观众席前排跑到指挥位的感觉,人声的部分在偶尔一些调教的比较舔脸的耳机中才会出现一定的头中效应、大部分搭配下都控制的很好,它不仅会拉近人声的距离、也会营造类似于一种环绕声的舞台感,如果你是以听流行为主、偏爱听一些Live录音,尤其是在搭配类似于HD800系或者R70XA这种本身人声形体稍小或者略远的耳机时,我十分建议你把3个X音效给全开了。
K2算法这次都被iFi给写在了机身上,足以见识他们对其的重视程度,其实此K2即彼K2,它是来自于JVCKENWOOD的一个老牌技术、并经历了很多年的市场考验,在那个普遍认为“蓝牙不HIFI”的年代,我就已经见识过K2技术对蓝牙信号的优化能力,其中如果开启的是“K2HD”模式,则是会升频到24Bit/192KHz,应用选定的K2参数进行波形校正,扩展高频,还原自然谐波,而不带HD的模式则是在基于不升频的基础上做这个处理,后者其实会更适用于蓝牙输入、以及光纤同轴等低码率输入下,不过关于是否升频的态度,我一向从来是唯结果论者,在实际的聆听体验中,开启K2后的声音会密度变得更高、高频略提亮了一点、轮廓感也更强,人声的气息延展稍弱、但是饱满度有所加强,位置也会略微往上顶一点点。
比起K2这一已经非常成熟的、来自顶级大厂的技术而言,在听感层面,我个人反而会更喜欢iFi这次搭载的DSD重制算法,尤其是在听人声类曲目的时候,我很喜欢开到DSD1024档位去听,音色饱满中略带蓬松感、气息的表达也更加绵密一些,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从CD切换到SACD的听感,并且把滤波器切换到“Bit Perfect”无滤波器模式,音色会非常的自然宽松、有轻度的模拟味。此时你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是否开启XBass Ⅱ与XPresence,但不论你最终选择的是哪个滤波器模式,它其实对于人声本身的影响并不大,润泽度是一直能够保留的、但是对器乐党而言、尤其是追求严肃类古典曲目的音乐爱好者,我很多时候还是会选择关掉升频、保持在Standard滤波,而如果是听小编制的话我可能会固定在GTO(吉布斯瞬态优化)滤波器,它能够在不影响能量感的前提下加强声音的瞬态与结像的轮廓感,对于弦乐的凝聚力、钢琴低音区轮廓的表达有着更极致的表现,但抛开这些算法而言的话,Valkyrie这台机器本身的声音底子是中性的、清秀的、流畅的,与大菠萝2代的音色有所传承,并不是一个很厚声底的、走大编制交响路线的型号,如果对听大编制、包括现代录音的OST,我觉得还是得需要XBass Ⅱ与XSpace的加持来的才更爽。
说回Valkyrie本身的声音底子上。
推力层面,它可以轻松把Abyss Dianna TC这种平板推到我认为接近大型甲类台机耳放的水准,并且音色是互补的,它润泽的中频与XBass Ⅱ带来的低频宽松度能够很好地弥补Dianna TC的那种现代声底子,是的,一个现代声遇上现代声,其实听感居然完全不“数码味”,但这里并不代表它真的能够搞定那些几万块系统都搞不定的大家伙,切换到金平面GL3000这种潜力怪的时候,它还是会呈现出一些颓势了,横向声场偏小、而且两端延展没有出来,整体略有一些蜷缩感,只能听一些偏人声类的流行曲目。但如果是动圈,从我手头监听类的R70XA、DT880、再到MV1,包括展会上他们带出来的HD800系列,其实基本上都是轻轻松松推开的程度,我这里针对HD800的描述主要是针对一个“常态化”的推开,即声场规模优秀、动态澎湃、音色自然平顺且高频富有控制力,拿六位数分体系统来类比的就别为难Valkyrie了。
但从搭配的层面而言,我个人觉得Valkyrie相比于自家的Pro iDSD,还是有一股“随身味儿”,它的结像骨架不够丰满、形体偏精细,中频的部分略微提亮、形成了较为甜润的女声表现,也正好踩在了HD800以及Dianna TC的舒适区里,但如果是驱动和声力G200、达音科岚等具备严肃向古典表现力的头戴,会觉得Valkyrie的声音还是偏小家碧玉了,让我回想起《叶问4》里形意拳女传人,一招一式已经是她那个身子骨下的极限,但面对一身腱子肉的美国壮汉依然存在重量级的差异,尤其是追求更极限的动态爆发力、极低频表现、并且以驱动头戴为主的话,那可能还是优先选择Pro iDSD系列的台式产品更适合你,Valkyrie我认为更多的还是属于一个耳塞、头戴、有源音箱多位一体的机器,同体积重量下它确实拥有无可比拟的推力优势,但不具备僭越自家正经台式设备的能力。
最后再提一个可能是缺点、但也对声音有益的东西,那就是在开机后,即便是你不接入任何的音源进行播放,可能会发现Valkyrie的机身也在发烫、掉电,这个过程会持续大概20分钟后恢复正常,目的是为了保持模拟IC元件一直保持通电状态、从而在重新开始聆听的时候不需要再次进行热机,从而能够保持最佳的声音状态,未来不知道iFi能否在配套的APP里实现这个功能的调节,如果能够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当然就更好了。
硬核推力素质下,音色的温度与可玩性才是它真正的内核
Valkyrie是一台有性价比的机器吗?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一个便携播放器、大尾巴,那它一万多的售价自然是不便宜,但它比大菠萝2的驱动上限更高、更好玩,也比Pro iDSD系列声音更细腻、也能够推满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入耳式产品还能基于iEMatch功能来实现低底噪,更何况还是一台带电池的机器,所以它是否具备性价比、是否“值得”,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你自己的个人需求以及对后端耳机/喇叭的把玩需求,毕竟现在很多人既没听过也没玩过、却只是一味地否定需求,比如“XXX元的XXX到底卖给谁之类”的言论本身就是愚蠢的说辞,当一个产品你可能意识不到它会卖给谁的时候可能才更珍贵,因为HIFI市场本身是大众音频里的细分市场、而这种可移动的解码耳放又是细分市场中的另一个细分领域,它的存在本身就并非出于一个能够取悦所有人的目的,但一旦戳中需求,可能就具备极高的不可替代性,至少我认为Valkyrie现在几乎是一个没有竞品的状态,并且融入了iFi家族对推力、拓展性、可玩性的需求、人性化的操作、以及他们在声音的音乐性上更高一层的追求,这把瑞士军刀闪过的并非锋利的寒光,反而让我看到了音乐承载工具本应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