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Scholarship
国奖风采录
余天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2022级博士生。他深度参与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等纵横向科研课题,主持微波光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青年学生项目,曾获国家奖学金、“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共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一作包含SCI期刊论文6篇、EI论文3篇,曾获ACM GLSVLSI最佳论文候选、IEEE TVLSI焦点论文等。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余天洋以青春为笔、以梦想为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逐梦篇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8年是5G商用元年,恰逢余天洋高考填报志愿,“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想起钱伟长先生的话,于是怀揣着航空报国、科技强国的理想,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读信息工程专业。2021年美国单方面向中国发起贸易战,并对集成电路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封锁,了解到中国面临着集成电路人才短缺的问题后,正在抉择研究生专业的余天洋毅然决定跨专业到集成电路方向,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学成报国。
走出舒适圈从头再来并非易事,自学集成电路相关的专业课程并无缝衔接科研更是充满挑战。“自己选择的路,再难也要走下去。”没有琐事打扰的周末适合静下心来推导公式,三天以上的小长假差不多能够完成一个中小规模数字芯片的前端设计和仿真。就这样,余天洋用大四和博一的两年时间修满了博士期间所需的全部课程学分,为后续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在这个技术高速迭代的时代,必须紧抓发展机遇,只争朝夕、奋勇前进,才能逐步追赶与国际前沿技术的差距,实现弯道超车。面对当前人工智能算法落地部署所面临的痛点问题,余天洋将科研方向聚焦于新兴计算与存储芯片设计,希望通过新范式、新架构、新器件让人工智能可以更高效、更便捷、更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欣赏过南航凌晨三四点的夜色,也时常沐浴清晨六七点的朝阳。上千篇阅读文献、近20万行代码、50TB实验数据,这一串串数字都记录着科研工作的点点滴滴,近似计算、存内计算、超维计算,每一种设计都是对芯片极致性能的探索与追求。
所有的付出最终都有收获,发表十余篇论文的喜悦足以令人忘记来时路上的艰辛与不易。余天洋提出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使得面积、能耗严重受限的边缘侧设备也能高效部署大规模神经网络;提出的近似神经网络重训练框架通过跨层联合优化,解决了近似计算芯片面临的重训练费时、准确率下降严重等关键问题,将重训练速度最多提高了30倍。这些成果让他获得了焦点论文、最佳论文候选等荣誉,并入选了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也更加鼓舞着他继续去探索未知、挑战困难。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余天洋一直认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成果落地的实用性。他作为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参加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凭借着在近似计算芯片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推出的4款产品及相关原型验证系统,团队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国赛金奖。在全国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中,他带领团队基于国内工艺打通了一块芯片的完整前后端设计流程,最终获得了国赛二等奖。他还关注到了新工科背景下医工融合的最新趋势,参加国际顶级会议ICCAD举办的TinyML竞赛,在高效检测室性心律失常任务中给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获得全球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