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阳市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田间抢收晚稻。 谢万柏 摄

嵩县全域旅游激活乡村振兴。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王铮 摄

汝南县常兴镇王集村千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的加工车间。 弓华静 摄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习近平
□本报记者 刘一洁 李若凡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对于河南这样一个农业农村大省而言,农业生产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稳关乎民生之本,关乎发展大计,“稳”字重千钧。
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全省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硬化路全覆盖,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16缩小到2024年的1.97……
中原大地上的“三农”图景,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十四五”以来,河南深入理解稳的内涵,把握稳的要求,“三农”压舱石越来越稳。
农业生产稳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是发展的基本、前进的底气。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大省,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责无旁贷。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稳产丰收的背后是河南农业生产系统的坚实支撑。
11月26日,滑县小铺镇高标准农田内,麦苗如茵。“你看这麦苗,株距均匀、出苗整齐,越冬前浇—遍越冬水,明年丰收就有底了。”种粮大户王付强的脸上满是自信。这份自信来自这些年农业生产条件的巨变。
“以前种地是‘看天吃饭’,遇到旱涝就慌神。现在不一样了,地里装了智能灌溉系统,手机一点就能浇地;种的是晚播早熟的优质品种,抗病性强、产量高;还有农技员定期上门指导,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都有‘定制方案’。”王付强算起账来,“2013年我刚开始种地的时候,小麦亩产也就1000斤左右,现在小麦每年稳产在1300斤以上,一亩地多挣200多块钱,这都是科技种粮带来的好处。”
王付强的经历,正是河南农业生产“稳”中提质的缩影。近年来,河南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举措。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8%。这些“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沃土良田,有效抵御自然灾害、提升土地产出率,为保障粮食稳产高产筑牢“耕基”。
同时,河南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经过近5年的接续奋力发展,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能力大幅提升,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预计“十四五”末,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突破6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河南落地生根,农业生产有了越来越坚实的科技支撑。
农村和谐稳定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村和谐稳定,既是保障农民安居乐业的内在要求,更是夯实社会治理根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下雨的时候全是泥,出门得穿雨靴。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小汽车能直接开进来,太方便了。”邓州市文渠镇李洼村村民张同汉的话,道出了千万河南农民的心声。如今的李洼村,水泥路纵横交错,路灯照亮村道,村头池塘里鸭群戏水,一派和谐景象。
李洼村的变化,是河南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的生动写照。如今,河南全省行政村及20户以上自然村均通硬化路,“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成为常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7%,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024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提升至72%和46.3%。
在补齐硬件短板的同时,河南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和美、富美、洁美”分类建设标准为指引,推行片区化指导、组团式发展,培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区。昔日脏乱差的村落变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丽家园,让农村不仅宜居,更成了城里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乡村和谐,更离不开有效的治理。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曾深受红白事大操大办之风困扰,“人情债”成为村民的沉重负担。近年来,村“两委”将红白事标准纳入村规民约,明确规格、限定规模,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如今,攀比之风消退,节俭新风盛行,村民负担大为减轻。
“智慧南李庄”平台开通上线,整合了政策宣传、便民服务、积分管理、民意反馈等功能,村民动动手指就能参与村务管理、反映诉求。“指尖上的治理”不仅提高了效率、畅通了渠道,也使村里的矛盾纠纷得以及时化解,公共事务有人负责,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从“硬件”完善到“软件”升级,从环境整治到治理创新,河南乡村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和谐稳定的氛围日益浓厚。
农民幸福安稳
农民是“三农”工作的主体。农民稳步增收,既是“三农”工作的关键内容,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
发展特色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今年,《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河南省因地制宜发展设施种植业促进农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实施,全省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培育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灵宝苹果、温县山药、杞县大蒜、柘城辣椒……通过标准化种植养殖、品牌化打造、产业化运营,“土特产”摇身变成了让农民腰包鼓起来的“金疙瘩”,成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拳头产品”。
除了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嵩县坚定“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依托陆浑水库,加快从“山城”到“湖城”转变步伐,今年前5个月,近300万名游客打卡陆浑湖;淇县打造“朝歌印象”电商公共品牌,多个“朝歌爆品”在主流电商平台同类目中销量领先,年均网络零售额突破8亿元……
数据显示,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6107元提高到2024年的21330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16缩小到2024年的1.97。农民群众收入增加了,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20年的12201元增长到2024年的17515元。
在鼓起农民“钱袋子”的同时,河南持续织密农村社会保障“安全网”,让“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从愿景变为现实,各项保障政策精准落地,让农民的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现在政策越来越好,种地有补贴、养老有保障、生病能报销,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千万河南农民的心声。
稳字当头,方能行稳致远。
放眼广袤中原,农业生产稳固,粮食安全根基扎实;农村和谐稳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幸福安稳,增收之路越走越宽,河南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底气愈发坚实。
立足新阶段,河南“三农”工作将一如既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提质、稳中增效,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更坚实的“三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