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卧室爆改成“博物馆” 郑州14岁少年成“小馆长”
他从小到大都是“文博迷”,最爱逛博物馆,常用零花钱扩充自己的收藏

谢昭雨橦介绍收藏的刻辞卜骨残片
“我的‘镇馆之宝’之一,是一个商王武丁时期的刻辞卜骨残片,据我推断上面的甲骨文应该是不要的‘不’字。”随手拿起卧室里的一件文物,谢昭雨橦总能将它的朝代、来历娓娓道来。
几年前,他将自己的卧室打造成“雨堂博物馆”。如今十几平方米的小屋,空闲的只有一张床,其他各处都摆满他攒零花钱购买的书籍、文物,14岁的他成了“小馆长”。“床只能容纳我的肉体,剩下东西用来容纳我的精神。”
珍贵的“卧室博物馆”
郑州14岁少年把卧室“爆改”成博物馆
谢昭雨橦的卧室门口,是自己写的楹联,门上方五个红色大字——雨堂博物馆。
提起博物馆名字的由来,他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雨”取自他的名字,而“堂”字,则是在参加“2024中国诗词大会”时,谢昭雨橦发现现场很多朋友和他一样热爱研究甲骨文,那时他立志成为像“甲骨四堂”一样的人,就给自己的“博物馆”取了一个堂号。
卧室内,贴墙有两个大书架,最上层放置着陶器、瓷器,下层放有包装好的古钱币、甲骨碎片等,末层几个盒子里,装满了瓦片、陶片,其中不少已是残片,可以窥见岁月的痕迹。文物虽多,但摆放有序,他说:“我会按照它们采集的地点、所处的时代进行划分。”
更多的时候,谢昭雨橦则是存下零花钱,扩充自己的收藏。“‘镇馆之宝’是一枚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货币,方足布‘襄坪’。这是我收藏的第一枚先秦货币,所以比较珍贵。”
淘来的旧书,他会打开闻闻墨香;偶尔收得的文玩,他会包装好在屋内陈列,谈起文物眉宇间全是热爱。也有不懂行的人笑问他,捡这些“破烂”干什么?谢昭雨橦说,一砖一瓦皆承载着说不完的故事。
富足的精神世界
袜子破洞却攒钱买书
从小到大,谢昭雨橦都是“文博迷”。作为小讲解员,他从来不用背词,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总能脱口而出。2023年元旦假期,他带领小伙伴一起,向游客讲述历史文物的变迁,腔调十足,滔滔不绝,这一幕被游客记录下来并发布到短视频平台后,受到众多网友点赞。
如何与文物结缘?谢昭雨橦回忆,六岁时,妈妈曾带他去郑州博物馆,也就是如今的南水北调博物馆,从此以后便爱上了文物,也爱上了历史。课余时间,谢昭雨橦最爱逛博物馆,作为河南商丘人,他对中原历史文化尤其感兴趣,最喜欢研究甲骨文。
卧室博物馆突然爆火,不少网友叫谢昭雨橦“小孩哥”。他却坦言,突然的走红对自己没什么影响,粉丝量涨上去心态上当然会有变化,但他更开心于多了很多朋友聆听自己讲故事。
视频爆火之后,有网友说谢昭雨橦谈吐像“老教授”,认为他失去了童真。对此,谢昭雨橦说:“不能因为一个爱好来评价这个人有没有童真,我会坚守自己的热爱。”谢昭雨橦的妈妈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他的日常生活极为节俭,袜子总是穿到破才换,却用攒下的钱买书,能在屋里和书籍待很久。
十几平方米的卧室里,摆满了谢昭雨橦的文物、书籍,屋内唯一空闲的地方就是供他休息的床。在他看来,“床只能容纳肉体,书籍则容纳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谢昭雨橦说,他将精神世界富足视若珍宝,也希望一生保持求知。(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杨晓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