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今天小无带大家聊聊科技圈的“跨次元魔幻名场面”。
马斯克一年里至少5次公开cue苏格兰科幻作家伊恩·班克斯,一会儿说《文化》系列是“积极AI未来的范本”,一会儿吹人形机器人会实现小说里“钱没用”的乌托邦。
看着像资深书迷的真情安利,实则藏着比科幻剧情还烧脑的商业套路。这哪里是推荐小说,分明是拿别人的理想世界,给自己的商业帝国贴“高大上”标签啊!
马斯克为啥死磕已故科幻作家?
马斯克对班克斯的“偏爱”,早就超出了普通粉丝的范畴,活脱脱一套“捆绑式营销”。
他不仅在访谈、论坛上把《文化》吹成“影响自己最深的书”,还把这份热爱融进了生意里。
SpaceX的海上火箭回收平台“缺少庄重”,直接照搬班克斯小说《向风守望》的星舰命名风格;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被吹成“消除贫困的神器”,xAI和FSD自动驾驶被定义成“通向乌托邦的基础设施”。
就连他口中的“全民高收入”,都特意强调和《文化》里的设定高度契合。 这波操作背后,是硅谷特有的TESCREAL意识形态在撑腰。
简单说就是,科技大佬们都觉得自己的商业野心和“拯救人类”是一回事,用科幻故事包装一下,就能把逐利行为说成“伟大愿景”。
在我看来,马斯克这招太高明了——班克斯是文化圈公认的“乌托邦天花板”,拿他背书,既显得自己有情怀、有远见,又能给充满争议的技术项目找个“道德挡箭牌”。
毕竟比起“我要抢占AI市场”,“我要实现班克斯笔下的美好未来”听着可动人多了。
原著党震怒
要是班克斯泉下有知,估计得气得爬起来“辟谣”。这位1954年出生的苏格兰作家,可是公开的左翼人士,《文化》系列压根就是本“反资本檄文”。
小说里的世界确实诱人:超级AI“心智”管资源分配,物质多到用不完,没有货币和工资,人类想躺平就躺平,想搞艺术就搞艺术,完全平等无等级。
但关键是,班克斯写这故事,是为了质疑80年代互联网商业化带来的社会失衡,小说里反复讽刺科技寡头和资本垄断,不少大企业主都是反派角色。
他甚至特意给星舰取些古怪名字,暗戳戳吐槽西方社会的僵化和不公,核心就是警惕权力集中。
可马斯克倒好,直接选择性失明,只挑“后稀缺”“技术进步”这些好听的词来用,把最核心的“反垄断、反资本”扔得一干二净。
班克斯1987年开始写《文化》,是想警示世人资本扩张的危害,没想到三十多年后,自己的作品居然成了资本扩张的“背书工具”,想想都觉得讽刺。
戳破滤镜
马斯克嘴里的“美好未来”说得天花乱坠,但他的实际操作,和《文化》的内核简直背道而驰。班克斯笔下的乌托邦,核心是权力分散、财富平等,生产资料归所有人;可马斯克干的,却是实打实的“垄断生意”。
特斯拉通过整合AI芯片技术,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一步步垄断电动车和自动驾驶市场;他心心念念的万亿股票奖励计划,得靠特斯拉市值涨到8.5万亿美元才能实现,背后全是对资本回报的极致追求。
他说“未来钱会没用”,可转头就说Optimus会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产业”——产业就是生意,是要赚钱的啊!说白了,他口中的“钱没用”,更像是“等我掌控了所有生产资料,钱对你们来说就没用了”。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每当技术要颠覆秩序,既得利益者就会用美好愿景麻痹大众。
在我看来,真正的问题不是要不要乌托邦,而是谁在定义乌托邦,谁能从中受益。班克斯的理想是所有人的平等自由,而马斯克的愿景,更像是少数科技巨头掌控一切的“新秩序”。
未来的美好,从来不是靠大佬画饼画出来的。当有人举着科幻小说的旗帜说要“带大家走向未来”时,咱们可得多留个心眼:别光听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