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的潮水涨落愈发急促,我们或需重新审视机器人赛道的本质。
内容/老练
编辑/咏鹅
校对/莽夫
2026年前夜,机器人正在推开“拟人时代”的大门。
11月,智元远征A2以行走106.286公里拿下吉尼斯认证,成为人形机器人“耐力跑”第一人;几乎同期,小鹏IRON机器人走起猫步,姿态逼近真人。它们不再只是机械臂与传感器的堆砌,而在动作、行为模式上愈发接近“人”的形态。
技术边界的拓宽,带来产业链的集体兴奋。然而,一边是跨界者涌入、融资额飙升,一边却是量产延迟、技术落地乏力。这场被资本与技术同时点燃的机器人浪潮,究竟是下一个工业革命的主线,还是又一场高开低走的投机泡沫?
Part.1
工业品的第三极,进入2.0阶段
马斯克曾在与黄仁勋的对话中断言:“AI会让你更忙,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产业。”尽管真正通用、成熟的产品尚未问世,却未影响这位世界首富市场对机器人产业前景的判断。
其实,自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图灵测试,并提出机器人是否会思考的疑问以来,机器人正逐步跳出科幻电影的想象,成为继手机、汽车之后,第三个具备万亿级规模潜力的标准化工业品。
一位长期深耕消费电子行业的从业者向「正见TrueView」表示,机器人的独特性的在于打破C端消费与B端产业的壁垒,实现对两端的双向赋能与价值闭环。
简单地理解就是,不同于手机聚焦个人通讯、智能汽车侧重出行场景,机器人既可以是走进家庭的生活助手,也能成为工厂里的生产劳动力。双赛道属性,让它得以承接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需求。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正是这种双赛道属性,叠加2020年前后AI技术的突破性爆发,推动机器人产业从1.0的概念探索期,快速迈入2.0的规模化发展期。而2.0阶段的产业画像,则形成了3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市场快速成长;二是呈现深度融入场景实践;三是构成了火热与泡沫的两面向。
按行业规模,机器人赛道的增长势能已清晰可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报告预测,我国具身智能(机器人为其主要产业载体)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4000亿元、在2035年突破万亿元。群智咨询认为,未来5年机器人出货量将维持20%以上复合增长率。同时预计2029年其营收规模近1280亿美元。
其中工业机器人相对市场更为广阔,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最近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新安装工业机器人54.2万台,较10年前翻了一番多。其中中国新安装29.5万台,占一半以上,未来至少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长。
迈入2.0阶段,核心标志是从单一功能落地转向多场景深度适配。早年的机器人多是“功能性工具”,工业机器人只能重复简单焊接、搬运动作,家用机器人仅能完成扫地、拖地等基础操作,场景适应性极差。
到了当下,随着AI大模型、传感器技术的迭代,机器人正变得更聪明、更灵活。美的库卡的协作机器人能精准识别工人动作,实现人机协同作业,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在医疗场景,手术机器人能完成微创手术,精度远超人工操作。
高盛此前预测,人形机器人最早应用到工厂的时间为2024至2027年,应用到消费市场的时间为2028至2031年,从当前产业推进节奏来看,高盛的上述预测明显偏于保守。
从能用走向好用的规律,既放大了机器人的产业价值,也让更多玩家看到了机遇,为赛道的拥堵埋下了伏笔。
Part.2
产业界两面相,火热狂欢中有泡沫
机器人2.0时代的另一面,是产业界的“冰火共存”。一面是资本与技术的火热狂欢,一面是泡沫争议的冷水泼面,这种反差,构成新兴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
火热的一面,表现在融资、玩家与技术迭代的三个方面。
大多情况下,资本是趋势和风口产业的先导,逐利的本性让它们天生带有这般嗅觉。公开资料显示,IT桔子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仅国内机器人领域融资额已达386.24亿元,是2024年全年212.54亿元总融资额的1.8倍。
随着“具身智能”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轮投资热潮已在路上。同时,与前几年的天使投法不同,投资人或将更加聚焦厂商的商业化落地效率以及变现速度。
资本的布局直接撬动火热的另一面,即赛道的拥堵,尤其体现在机器人产业链下游的终端产品界面。
车企、手机厂、互联网公司、家电巨头纷纷跨界入局,机器人似乎成了一个“谁都可以来试试”的行业,这是以前大多新兴产业几乎都未有过的商业景象。
智元公司高管曾指出,“我们期待它在零售、餐饮、企业前台乃至家庭服务等场景中,承担递送、分拣、接待等重复枯燥的任务,作为人类可信赖的伙伴深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回过头来看,从相关公司的布局路径而言,市场已跳出追风口的短期思维,转向深耕细分领域。如传统制造企业借力技术同源性跨界延伸,科技企业聚焦细分场景突破。这种差异化布局降低了产业试错成本,加速了全产业链协同,让行业发展更具韧性,且形成了核心部件攻坚与场景应用落地的双轮驱动格局。
由此也推动了技术层面迭代速度的不断加快,比如,AI大模型与机器人的结合日益紧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技术让机器人的交互更流畅,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的精度持续提升。
但热钱涌入的B面,是泡沫的滋生与风险的累积。
高盛在《2025年全球机器人产业展望》中明确指出,当前机器人赛道存在明显的估值虚高现象,全球约有60%的机器人企业估值超出营收100倍,且2025年全球机器人行业产能过剩率或达25%。
大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仅靠组装贴牌蹭热点,且某种程度上,当前机器人赛道的热闹景象,与2015年的O2O风口颇为相似,看起来热闹非凡,但不少企业都是在伪创新,没有真正解决场景痛点。
久而久之就导致机器人正陷入一种两难困境,一方面,市场预期与实际发展存在显著偏差;另一方面,它们在完成手部精细操作等开放式任务时面临的真实难度被普遍低估,技术突破的挑战远超现有认知。此外,参考新能源汽车行业,机器人面临内卷、同质化的同时,还存在国家标准不足、安全边界模糊、伦理道德争议等突出问题。
于是,2025年以来,具身机器人赛道同步迎来退潮期,多家企业接连传出停摆消息,例如,成立仅一年的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K-Scale Labs宣告结业;拥有20年行业积淀、曾推出Pepper机器人的Aldebaran难逃破产命运;美国AI陪伴机器人企业Embodied正式终止运营。同年10月,国内具身智能创业力量也出现折损,一星机器人(OneStar)被曝解散。
就连估值一度高达30亿美元的达闼科技,也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不得不启动收缩战略以图自救。
Part.3
量产与技术,谁才是核心桎梏?
当潮水退去,企业停摆的核心矛盾指向商业化瓶颈。量产与技术,究竟谁才是制约产业前行和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
从逻辑上看,量产能推动价格下探、市场普及,但量产的前提并非制造能力不足,也不是商业模式未通,根本瓶颈仍在于技术未成熟。
换句话说,机器人或许还缺了一个区别于通用大模型的“专属大模型”。尤其是在运动控制、自主导航等关键领域,依托于智能感知到决策再到执行的技术链路不够熟练,这也是马斯克强调机器人还不具备完全实用的依据。
专属大模型可以让机器人接收端到端的指令,并能更好地执行任务。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曾多次强调,机器人规模化的卡点是AI模型不够用,并呼吁行业应加速推进具身智能“ChatGPT时刻”的到来。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在模型端突出重围?
有业内人士强调,这本质上考验着所有具身智能赛道玩家的研发实力,其中“研发资源冗余度”是影响机器人专属大模型研发效率的核心因素。
目前入局者大致分为两类,跨界玩家与专注赛道的创业公司。前者虽有主业支撑,但研发资源往往难以倾斜至机器人专用大模型;后者虽专注却常受制于资金短缺,难以跟上大模型的迭代节奏。
而那些研发资源储备充足的团队,则可以提前规划机器人专属大模型的研发路径,同步敲定产品布局与研发进度,提前配齐核心人力、备足研发资金,抢占技术先机。在类似运动控制、自主导航等核心场景的模型进步中拔得头筹,至于供应链搭建、物料储备及市场营销等环节,只需作为第二优先级的事项逐步推进即可。
所以,当资本的潮水涨落愈发急促,我们或需重新审视机器人赛道的本质,这并非一场速生速死的泡沫游戏,而是一次对产业耐心与战略定力的长期考验。
当下的“拥堵”,恰恰是产业爆发前夜的典型特征。它并不意味着方向错误,而是宣告了简单模式的结束,靠组装贴牌、炒作概念就能获得估值的时代正在落幕。真正的竞赛才刚刚开始,下半场的入场券,是机器人的“大脑”。
未来的行业格局也将由此分野。资源充沛、能潜心攻克“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团队,将定义机器的“智能”;而仅停留在形态模仿、缺乏核心AI能力的玩家,则可能在技术深水区触礁。
因此,对于机器人产业,不妨多一分长远的耐心,少一分追逐风口的浮躁。它的未来,不取决于融资额的数字游戏,而在于能否在关键的模型层实现智能涌现。
谁能率先让机器人真正理解世界、自主应对复杂环境,谁才真正握有开启下一个时代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