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骏通车辆自动化焊接车间。 本版图片均为杜杰 摄

宝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

华鑫铜箔的生箔设备。

豫西大地,崤函故地。一座因黄金而驰名的资源型城市,在“十四五”收官之年,正以铿锵有力的转型步伐,擘画发展新蓝图。
高端铜箔产能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40%,高纯镓产能占据全国的27%;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入选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21年的1.81%提升至2024年的2.99%,持续稳居全省“第一梯队”……
这一连串沉甸甸的数字,是三门峡市在“十四五”期间滚动实施研发投入强度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两个倍增计划”、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交出的亮眼答卷。曾经以“黄(金)白(铝)黑(煤炭)”闻名的“矿业老城”,如今正以“材料新城”的崭新姿态,在中原大地崛起。
1.战略选择:从“资源依赖”到“创新引领”
发展逻辑的转变,源于深刻的时代考量和坚定的战略抉择。面对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瓶颈,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奋力推进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将“创新”置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材料新城和高端制造之城”——成为三门峡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围绕这一目标,一套强有力的推进机制迅速建立:创新实施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链长的链长制和由25家产业链重点企业任盟会长的盟会长制“双长制”,对全市精心筛选的12条重点产业链进行系统谋划、顶格推进。
通过全面起底摸排,三门峡绘制了省、市和细分领域产业链图谱60张,梳理出重点企业196家、重点项目134个,形成清晰的“一图谱六清单”(产业链图谱,以及企业、项目、技术、平台、短板、政策清单),实现了“按图施工、照单作业”的精准施策。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汇聚规上企业127家,其中年营收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5家,不仅覆盖了高纯金属材料、铜基新材料、高端合金等关键环节,更强劲带动了下游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基础材料—先进材料—关键部件—终端应用”的全链条生态。
2.产业突破:关键技术攻坚与市场竞争力跃升
走进灵宝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卷卷薄如蝉翼的铜箔正从智能化生产线上缓缓下线。“这是厚度仅3.5微米的动力锂电池负极专用电解铜箔,不到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我们的产品直接供应LG、三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全球头部电池企业。”企业负责人自豪地介绍。
这是三门峡新材料产业强势突破的缩影。目前,全市电解铜年产能约50万吨,铜材加工年产能26万吨,铜箔年产能7.8万吨。其中,电解铜产能居全省首位,占全省总产能的75%。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灵宝金源朝辉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压延铜箔,因其极高的延展性和稳定性,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企业也成为全球该领域主要的研发与制造基地之一。
在高纯金属材料领域,三门峡建成了全国第6家、河南省首家高纯镓生产基地,年产能达到110吨,占全国市场的15%。同时,在高纯锗(占全国的20%)、高纯硒(占全国的12%)、高纯碲(占全国的8%)等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电子产业的关键战略材料领域,均已形成显著的产能和技术优势,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贡献了“三门峡力量”。
创新平台的能级决定了技术攻坚的高度。目前,全市各类创新平台达835个,较“十三五”末增长71%。
三门峡市政府与郑州大学共建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已实现实体化运行,成为会聚顶尖人才、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强磁场”。实验室揭牌运行以来,已有8个中试项目落地院士产业园。其中,“无氨氮钼清洁冶金与高纯材料制备一体化”项目已成功制备出高纯钼产品,并于2024年年底以6000万元技术许可费成功转让给金渠钼业;“年产17吨超高纯镓、铟、硒材料”中试生产线已成功生产出7N级高纯镓、铟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然资源部超纯矿物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筹)成功制备出4N5、4N8级高纯/超纯石英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高端矿物材料的自主可控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外,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总部、林木资源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实践基地落地三门峡市,打开了新领域的发展空间。
3.注入动能:研发投入倍增与金融“活水”滴灌
“十四五”以来,三门峡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21年的1.81%攀升至2024年的2.99%,连续五年保持在全省“第一梯队”。这背后,是“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68家。
与此同时,科技金融的“活水”精准滴灌。市政府设立规模达1亿元的创新基金,推动重大项目落地。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融资痛点,设立专项风险补偿资金池,为合作银行分担信贷风险。截至目前,合作金融机构已扩展至12家,累计发放“科技贷”173笔,总金额达8.56亿元,惠及企业141家。
三门峡还积极拓展科技保险、探索“拨改投”等财政投入新机制。2025年,率先以“拨改投”方式支持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技术研发,探索财政资金从“无偿资助”向“循环投入”转变,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创新生态。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三门峡创新实施“科技副总”机制,聚焦企业技术需求痛点,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下沉”一线。2024年首批选派的50名“科技副总”已为企业解决大量实际问题:郑州大学王亚明教授团队在开祥化工开展PBAT改性技术研究,助力企业拓宽可降解塑料产品应用领域;河南大学蒲彦锋教授助力羲和化工推进间甲基苯甲酸合成工艺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该工艺目前已基本成熟,正在筹建生产线,预计投产后年新增产值超2000万元。“政府搭桥、人才解题、企业受益”的良性创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4.链式发展:集群崛起与绿色转型协同并进
产业的强大,体现在链条的完整与协同效应的发挥上。
围绕铜基新材料,三门峡已形成从“电解铜—铜材加工—铜箔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在铝基新材料领域,宝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精、尖铝板带生产企业,其产品已通过多家知名汽车企业的材料认证,高强硬质航空基础铝合金产品实现批量生产,部分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至此,三门峡铝产业已形成“铝矾土—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再生铝”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达260亿元。
这种链式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上,更在跨界融合中催生新动能。戴卡轮毂的轻量化轮毂已配套全球整车厂商;骏通车辆的专用车年产能达6万辆;金渠银通的5G陶瓷介质滤波器导电银浆用银粉实现了国产替代……新材料与高端制造在这里深度融合。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三门峡始终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省级20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开曼铝业入选国家级能效“领跑者”企业,中原黄金冶炼厂的黄金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国际领先。同时,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340万千瓦,一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的绿色能源基地已初具规模。
5.展望“十五五”: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全速前进
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和“十五五”谋划启航的历史交汇点,三门峡的目光已然投向更远的未来。
当前,全市正加快编制新一轮发展规划,聚焦超导材料、碳基芯片、前沿半导体等代表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方向的未来产业,谋划布局一批具有战略性和引领性的重大项目。从“黄白黑”时代走来的三门峡,已将“创新”熔铸为城市最宝贵的资源和最深厚的发展底气。
潮涌崤函,风正帆悬。这座奋力蝶变的资源型城市,正以材料新城为支点,撬动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崛起,在新时代的中原大地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河南日报记者 赵力文)